當前位置: 學院首頁 >> 實驗室 >> 新聞中心 >> 新聞動态 >> 正文
我重點實驗室金則新教授喜獲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發布者:管理員 發布日期:2014-02-19 浏覽次數:

經台州市科學技術進步獎評獎委員會評審,并報經市政府市長辦公會議研究同意,2013年度台州市科學技術進步獎日前揭曉。我重點實驗室金則新教授申報的《國家二級保護植物夏蠟梅、七子花保護生物學研究》喜獲一等獎。

夏蠟梅(Sinocalycanthus chinensis)為蠟梅科夏蠟梅屬植物,七子花(Hepatacodium miconioides)為忍冬科七子花屬植物。兩個物種均為第三紀孓遺的單種屬植物,現主要間斷分布于浙江省天台縣、臨安縣等地,資源極少,瀕臨滅絕,列為國家二級重點保護植物。對兩個物種的瀕危現狀、過程和機制的研究成果為兩個物種的合理保護及可持續利用提供了理論依據,而且為兩個單種屬的起源、進化、系統發育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

該項目以夏蠟梅、七子花為對象,曆時12年,參與的研究人員達20餘人,連續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項、省自然科學基金3項的資助。通過整合生理生态學、繁殖生态學、分子生态學、種群生态學、群落生态學、次生代謝生物學等多學科的理論與方法,從分子、個體、種群、群落水平,全面而系統地對夏蠟梅、七子花的瀕危現狀、過程以及機制進行了原創性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科學發現:1)通過對繁育系統、光合生理生态等研究,揭示了有性生殖障礙,近交與自交比例增高是導緻後代适合度下降的直接原因;光合能力低下是導緻兩個物種在群落競争中處于不利地位的主要因素;2)采用分子标記技術分析了兩個物種不同種群的遺傳多樣性、遺傳分化、遺傳隔離、小尺度空間遺傳結構等,闡明了生境片段化造成的種群有效規模縮小,基因流受限及随後的遺傳漂變是導緻兩個物種的種群遺傳多樣性下降,後代适合度降低的遺傳學原因;3)經野外調查,發現生境片段化造成兩個物種的種群有效規模不斷縮小,甚至在個别地區已不見蹤迹;4)對夏蠟梅、七子花次生代謝産物、遺傳營救、增溫響應的研究,為夏蠟梅、七子花的永續保護和可持續利用奠定了基礎。 該成果為小種群瀕危物種的保護生物學研究提供範例,豐富了森林生态學與植物學的學科理論與方法,提升了浙江省保護生物學研究水平與地位。

該項目由科學出版社出版了學術專著2部;在《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等SCI刊物上發表了論文5篇,其中2篇論文被引用23次;在國内核心期刊上發表了論文63篇,其中60篇論文共被引用1054次;成果負責人金則新教授位居2009年《中國期刊高被引指數》生物學學科高被引作者排名第四。本項目培養了教授4人,副教授6人次,碩士生10人,省"151"第二層次培養人員2人,省中青年學科帶頭人2人,獲得國務院特殊津貼1人。其中第1完成人獲得了國務院特殊津貼、省"151"第二層次培養人員、省中青年學科帶頭人等稱号。

該獎項的獲得實現了我重點實驗室在市級科技進步一等獎零的突破,必将進一步激發我重點實驗室科研人員的信心,加快科技成果的推陳出新與轉化。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