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蠟梅為蠟梅科夏蠟梅屬的落葉灌木,于20世紀60年代初在我國浙江省臨安市境内順溪塢首次被發現。夏蠟梅與美國蠟梅相似,基于夏蠟梅的花較大,無香氣,花被片二型等特征不同于美國蠟梅屬,将其單立成屬。夏蠟梅的起源演化與分類地位獨特,在系統進化中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夏蠟梅初夏開花,花大而漂亮,極具觀賞價值。
金則新教授帶領10餘名科研人員,經過多年的研究,連續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的資助。通過整合生理生态學、繁殖生态學、分子生态學、種群生态學、群落生态學、次生代謝生物學等多學科的理論與方法,從分子、個體、種群、群落水平,全面而系統地對夏蠟梅的瀕危現狀、過程以及機制進行了原創性的研究,探明了夏蠟梅瀕危的遺傳學、生理生态學與繁殖生物學機制,為夏蠟梅的保育策略的制定提供了理論依據,還未夏蠟梅的可持續利用奠定了基礎。其研究成果具有很大的社會效益及潛在的經濟效益,可為小種群瀕危物種的保護生物學研究提供範例。
研究發現:
1)采用分子标記技術分析了夏蠟梅不同種群的遺傳多樣性、遺傳分化、遺傳隔離、小尺度空間遺傳結構等,發現生境片段化造成的種群有效規模縮小,基因流受限及随後的遺傳漂變是導緻兩個物種種群遺傳多樣性下降,後代适應度降低的遺傳學原因,并經過不同距離的雜交實驗建立了夏蠟梅種質的遺傳營救方案,為夏蠟梅的永續保護奠定基礎;
2)通過對繁育系統、光合生理生态等研究,揭示了有性生殖不明顯,近交與自交比例增高是導緻後代适應度下降的直接原因;光合能力低下是導緻夏蠟梅在群落競争中處于不利地位的主要因素;
3)經種群與群落調查,探明了生境片段化下夏蠟梅的種群有效規模不斷縮小;
4)對夏蠟梅的次生代謝産物含量及生物學活性進行了研究,為其可持續利用奠定了基礎;
5)分析模拟增溫條件下夏蠟梅的适應潛力,為全球氣候變化下珍稀瀕危物種的保育策略的制定提供基礎依據。
取得的成果:
Ø 由科學出版社出版了《夏蠟梅保護生物學》學術專著1部;
Ø 在SCI刊物上發表了論文4篇;在國内核心期刊上發表了論文63篇;
Ø 成果負責人金則新教授位居2009年《中國期刊高被引指數》生物學學科高被引作者排名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