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充分認識我國考古工作的重大成就和重要意義
考古學是一門十分重要的學科。百萬年的人類起源史和上萬年的人類史前文明史,主要依靠考古成果來建構。即使是有文字記載以後的文明史,也需要通過考古工作來參考、印證、豐富、完善。曆史文化遺産不僅生動述說着過去,也深刻影響着當下和未來;不僅屬于我們,也屬于子孫後代。保護好、傳承好曆史文化遺産是對曆史負責、對人民負責。我們要加強考古工作和曆史研究,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産、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豐富全社會曆史文化滋養。
我國很早就有了考古學研究。1921年,我國開始對仰韶文化遺迹進行考察,我國現代考古學由此誕生,即将走過百年曆程。新中國成立後,我們黨高度重視考古工作,建立健全考古工作體系,專業隊伍不斷壯大,工作規模不斷擴大,重要發現層出不窮,學術研究和技術發展水平不斷提高,國際學術話語權明顯提升。即使是在六、七十年代,我國在秦始皇陵兵馬俑、馬王堆漢墓、河姆渡遺址等考古工作中也取得了重大成果。
改革開放以後,我國考古工作進入快速發展時期。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曆史文化遺産保護利用工作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我多次就曆史文化遺産保護利用工作提出要求,到地方考察時也看了不少當地重要曆史文化遺産。去年8月,我在敦煌研究院主持召開座談會并就文物保護和研究工作發表了講話。
經過幾代考古人接續奮鬥,我國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延伸了曆史軸線,增強了曆史信度,豐富了曆史内涵,活化了曆史場景。概括起來講,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考古發現展示了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曆史脈絡。我國考古發現的重大成就實證了我國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最新考古成果表明,我國是東方人類的故鄉,同非洲并列人類起源最早之地;北京猿人在50萬年前就發明人工用火術,為全球最早之一;早在1萬年前,我們的先人就種植粟、水稻,農業起源同西亞北非并列第一;我國在樂器、獨木舟、水利設施、天文等方面的發明發現也是全球最早或最早者之一。考古成果還說明了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家國一體的形成發展過程,揭示了中國社會賴以生存發展的價值觀和中華民族日用而不覺的文化基因。這些重大成就為我們更好研究中華文明史、塑造全民族曆史認知提供了一手材料,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文化、社會、曆史意義。
二是考古發現展示了中華文明的燦爛成就。我國考古發現的重大成就充分說明,我國在新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鐵器時代等各個時代的古代文明發展成就上都走在世界前列,我國先民在培育農作物、馴化野生動物、尋醫問藥、觀天文察地理、制造工具、創立文字、發現和發明科技、建設村落、營造都市、建構和治理國家、創造和發展文化藝術等各個領域都取得了令人贊歎的成就。這些重大成就展示了中華民族開拓創新、與時俱進、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是蘊涵着豐富知識、智慧、藝術的無盡寶藏,是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
三是考古發現展示了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自古延續至今、從未中斷的文明。長期以來,中華文明同世界其他文明互通有無、交流借鑒,向世界貢獻了深刻的思想體系、豐富的科技文化藝術成果、獨特的制度創造,深刻影響了世界文明進程。中國古代農業技術、“四大發明”以及漆器、絲綢、瓷器、生鐵和制鋼技術、郡縣制、科舉制等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鮮明的獨創性。這些重大成就展示了我國在悠久曆史進程中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的突出貢獻,也展示了中華民族以和為貴的和平性格、海納百川的包容特質、天下一家的大國氣度。
長期以來,我國考古工作取得重大進展,考古發現取得豐碩成果。廣大考古工作者風餐露宿、青燈黃卷,展現了深厚的愛國情懷、堅定的學術志向、頑強的工作作風。在這裡,我代表黨中央,向全國廣大考古工作者緻以誠摯的問候!
二、做好我國考古工作和曆史研究
我多次強調,“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國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考古工作是一項重要文化事業,也是一項具有重大社會政治意義的工作。曆史文化領域的鬥争會長期存在,我們必須高度重視考古工作,用事實回擊對中華民族曆史的各種歪曲污蔑,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強支撐。
第一,繼續探索未知、揭示本源。我國古代曆史還有許多未知領域,考古工作任重道遠。比如,夏代史研究還存在大量空白,因缺乏足夠的文字記載,通過考古發現來證實為信史就顯得特别重要。又比如,“三皇五帝”等史前人物,是神話傳說還是确有其人?也需要考古工作去揭開謎底。要實施好“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考古中國”等重大項目,加強考古資源調查和政策需求調研工作,提高考古工作規劃水平。要圍繞一些重大曆史問題作出總體安排,集中力量攻關,不斷取得新突破。
第二,做好考古成果的挖掘、整理、闡釋工作。考古學界要會同經濟、法律、政治、文化、社會、生态、科技、醫學等領域研究人員,做好出土文物和遺址的研究闡釋工作,把我國文明起源和發展以及對人類的重大貢獻更加清晰、更加全面地呈現出來。要吸收最新史學研究成果,及時對我國古代曆史部分内容進行完善,以完整準确講述我國古代曆史,更好發揮以史育人作用。
第三,搞好曆史文化遺産保護工作。考古遺迹和曆史文物是曆史的見證,必須保護好、利用好。要建立健全曆史文化遺産資源資産管理制度,建設國家文物資源大數據庫,加強相關領域文物資源普查、名錄公布的統籌指導,強化技術支撐,引導社會參與。要把曆史文化遺産保護放在第一位,同時要合理利用,使其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滿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方面充分發揮作用。要健全不可移動文物保護機制,把文物保護管理納入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和實施。要制定“先考古、後出讓”的制度設計和配套政策,對可能存在曆史文化遺存的土地,在依法完成考古調查、勘探、發掘前不得使用。要深刻汲取國内外重大文物災害事故教訓,督察落實主體責任,強化隐患整治,增強曆史文化遺産防護能力。要加強執法督察,規範舉報流程,嚴厲打擊文物犯罪。
第四,加強考古能力建設和學科建設。要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深入進行理論探索,包括探讨符合曆史實際的人類文明特别是中華文明的認定标準,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增強中國考古學在國際考古學界的影響力、話語權。要運用科學技術提供的新手段新工具,提高考古工作發現和分析能力,提高曆史文化遺産保護能力。要積極培養壯大考古隊伍,讓更多年輕人熱愛、投身考古事業,讓考古事業後繼有人、人才輩出。
三、用好考古和曆史研究成果
在曆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形成了偉大民族精神和優秀傳統文化,這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長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精神力量,要結合新的實際發揚光大。要通過深入學習曆史,加強考古成果和曆史研究成果的傳播,教育引導廣大幹部群衆特别是青少年認識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曆史脈絡,認識中華文明取得的燦爛成就,認識中華文明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不斷增強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
要向全世界講好中國曆史故事。要運用我國考古成果和曆史研究成果,通過對外宣傳、交流研讨等方式,向國際社會展示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講清楚中華文明的燦爛成就和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讓世界了解中國曆史、了解中華民族精神,從而不斷加深對當今中國的認知和理解,營造良好國際輿論氛圍。
各級黨委和政府要牢固樹立保護曆史文化遺産責任重大的觀念,關心愛護考古工作者,積極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支持,為考古事業、文物保護、曆史研究創造良好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