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
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2015年10月29日中國共産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通過)
到二○二○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确定的“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标的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标。“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十三五”規劃必須緊緊圍繞實現這個奮鬥目标來制定。
中國共産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全面分析國際國内形勢,認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既具有充分條件也面臨艱巨任務,必須在新中國成立特别是改革開放以來打下的堅實基礎上堅定信心、銳意進取、奮發有為。全會研究了“十三五”時期我國發展的一系列重大問題,就制定“十三五”規劃提出以下建議。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形勢和指導思想
(一)“十二五”時期我國發展取得重大成就。“十二五”時期是我國發展很不平凡的五年。面對錯綜複雜的國際環境和艱巨繁重的國内改革發展穩定任務,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頑強拼搏、開拓創新,奮力開創了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新局面。
我們妥善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持續影響等一系列重大風險挑戰,适應經濟發展新常态,不斷創新宏觀調控方式,推動形成經濟結構優化、發展動力轉換、發展方式轉變加快的良好态勢。我國經濟總量穩居世界第二位,十三億多人口的人均國内生産總值增至七千八百美元左右。第三産業增加值占國内生産總值比重超過第二産業,基礎設施水平全面躍升,農業連續增産,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百分之五十五,一批重大科技成果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公共服務體系基本建立、覆蓋面持續擴大,新增就業持續增加,貧困人口大幅減少,生态文明建設取得新進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加快提高。全面深化改革有力推進,人民民主不斷擴大,依法治國開啟新征程。全方位外交取得重大進展,對外開放不斷深入,我國成為全球第一貨物貿易大國和主要對外投資大國。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國家文化軟實力不斷增強。中國特色軍事變革成就顯著,強軍興軍邁出新步伐。全面從嚴治黨開創新局面,黨的群衆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成果豐碩,黨風廉政建設成效顯著,赢得了黨心民心。“十二五”規劃目标即将勝利實現,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國際影響力又上了一個大台階。
尤為重要的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毫不動搖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勇于實踐、善于創新,深化對共産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形成一系列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為在新的曆史條件下深化改革開放、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了科學理論指導和行動指南。
(二)“十三五”時期我國發展環境的基本特征。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沒有變,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深入發展,世界經濟在深度調整中曲折複蘇,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蓄勢待發,全球治理體系深刻變革,發展中國家群體力量繼續增強,國際力量對比逐步趨向平衡。同時,國際金融危機深層次影響在相當長時期依然存在,全球經濟貿易增長乏力,保護主義擡頭,地緣政治關系複雜變化,傳統安全威脅和非傳統安全威脅交織,外部環境不穩定不确定因素增多。
我國物質基礎雄厚、人力資本豐富、市場空間廣闊、發展潛力巨大,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新的增長動力正在孕育形成,經濟長期向好基本面沒有改變。同時,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仍然突出,主要是發展方式粗放,創新能力不強,部分行業産能過剩嚴重,企業效益下滑,重大安全事故頻發;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資源約束趨緊,生态環境惡化趨勢尚未得到根本扭轉;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不足,收入差距較大,人口老齡化加快,消除貧困任務艱巨;人們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有待提高;法治建設有待加強;領導幹部思想作風和能力水平有待提高,黨員、幹部先鋒模範作用有待強化。我們必須增強憂患意識、責任意識,着力在優化結構、增強動力、化解矛盾、補齊短闆上取得突破性進展。
綜合判斷,我國發展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面臨諸多矛盾疊加、風險隐患增多的嚴峻挑戰。我們要準确把握戰略機遇期内涵的深刻變化,更加有效地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繼續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辦好,不斷開拓發展新境界。
(三)“十三五”時期我國發展的指導思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以馬克思列甯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堅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加快形成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态的體制機制和發展方式,保持戰略定力,堅持穩中求進,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态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鬥目标,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必須遵循以下原則。
——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人民是推動發展的根本力量,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是發展的根本目的。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發展人民民主,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保障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充分調動人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堅持科學發展。發展是硬道理,發展必須是科學發展。我國仍處于并将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和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這是謀劃發展的基本依據。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實際出發,把握發展新特征,加大結構性改革力度,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
——堅持深化改革。改革是發展的強大動力。必須按照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目标,健全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制度體系,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加快完善各方面體制機制,破除一切不利于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為發展提供持續動力。
——堅持依法治國。法治是發展的可靠保障。必須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加快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加快建設法治經濟和法治社會,把經濟社會發展納入法治軌道。
——堅持統籌國内國際兩個大局。全方位對外開放是發展的必然要求。必須堅持打開國門搞建設,既立足國内,充分運用我國資源、市場、制度等優勢,又重視國内國際經濟聯動效應,積極應對外部環境變化,更好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推動互利共赢、共同發展。
——堅持黨的領導。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實現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根本政治保證。必須貫徹全面從嚴治黨要求,不斷增強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鬥力,不斷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确保我國發展航船沿着正确航道破浪前進。
二、“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标和基本理念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的目标要求。黨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标以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接續奮鬥,各項事業取得重大進展。今後五年,要在已經确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标要求的基礎上,努力實現以下新的目标要求。
——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在提高發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續性的基礎上,到二○二○年國内生産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二○一○年翻一番。主要經濟指标平衡協調,發展空間格局得到優化,投資效率和企業效率明顯上升,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發展水平進一步提高,産業邁向中高端水平,先進制造業加快發展,新産業新業态不斷成長,服務業比重進一步上升,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明顯加大。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加快提高。農業現代化取得明顯進展。邁進創新型國家和人才強國行列。
——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就業比較充分,就業、教育、文化、社保、醫療、住房等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穩步提高。教育現代化取得重要進展,勞動年齡人口受教育年限明顯增加。收入差距縮小,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我國現行标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
——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高。中國夢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加深入人心,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廣泛弘揚,向上向善、誠信互助的社會風尚更加濃厚,人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健康素質明顯提高,全社會法治意識不斷增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成,文化産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産業。中華文化影響持續擴大。
——生态環境質量總體改善。生産方式和生活方式綠色、低碳水平上升。能源資源開發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能源和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碳排放總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大幅減少。主體功能區布局和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
——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取得重大進展,各領域基礎性制度體系基本形成。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顯提高。人權得到切實保障,産權得到有效保護。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基本形成。中國特色現代軍事體系更加完善。黨的建設制度化水平顯著提高。
(二)完善發展理念。實現“十三五”時期發展目标,破解發展難題,厚植發展優勢,必須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協調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内在要求。必須牢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正确處理發展中的重大關系,重點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促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在增強國家硬實力的同時注重提升國家軟實力,不斷增強發展整體性。
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必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可持續發展,堅定走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貢獻。
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必須順應我國經濟深度融入世界經濟的趨勢,奉行互利共赢的開放戰略,堅持内外需協調、進出口平衡、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引資和引技引智并舉,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和公共産品供給,提高我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制度性話語權,構建廣泛的利益共同體。
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必須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增強發展動力,增進人民團結,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
堅持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全黨同志要充分認識這場變革的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曆史意義,統一思想,協調行動,深化改革,開拓前進,推動我國發展邁上新台階。
三、堅持創新發展,着力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
在國際發展競争日趨激烈和我國發展動力轉換的形勢下,必須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形成促進創新的體制架構,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
(一)培育發展新動力。優化勞動力、資本、土地、技術、管理等要素配置,激發創新創業活力,推動大衆創業、萬衆創新,釋放新需求,創造新供給,推動新技術、新産業、新業态蓬勃發展,加快實現發展動力轉換。
發揮消費對增長的基礎作用,着力擴大居民消費,引導消費朝着智能、綠色、健康、安全方向轉變,以擴大服務消費為重點帶動消費結構升級。促進流通信息化、标準化、集約化。
發揮投資對增長的關鍵作用,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優化投資結構,增加有效投資。發揮财政資金撬動功能,創新融資方式,帶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投資。創新公共基礎設施投融資體制,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
發揮出口對增長的促進作用,增強對外投資和擴大出口結合度,培育以技術、标準、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的對外經濟新優勢。實施優進優出戰略,推進國際産能和裝備制造合作,提高勞動密集型産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營造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産業新優勢,提高我國産業在全球價值鍊中的地位。
(二)拓展發展新空間。用發展新空間培育發展新動力,用發展新動力開拓發展新空間。
拓展區域發展空間。以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為基礎,以“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建設為引領,形成沿海沿江沿線經濟帶為主的縱向橫向經濟軸帶。發揮城市群輻射帶動作用,優化發展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形成東北地區、中原地區、長江中遊、成渝地區、關中平原等城市群。發展一批中心城市,強化區域服務功能。支持綠色城市、智慧城市、森林城市建設和城際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推進重點地區一體發展,培育壯大若幹重點經濟區。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開辟農村廣闊發展空間。
拓展産業發展空間。支持節能環保、生物技術、信息技術、智能制造、高端裝備、新能源等新興産業發展,支持傳統産業優化升級。推廣新型孵化模式,鼓勵發展衆創、衆包、衆扶、衆籌空間。發展天使、創業、産業投資,深化創業闆、新三闆改革。
拓展基礎設施建設空間。實施重大公共設施和基礎設施工程。實施網絡強國戰略,加快構建高速、移動、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加快完善水利、鐵路、公路、水運、民航、通用航空、管道、郵政等基礎設施網絡。完善能源安全儲備制度。加強城市公共交通、防洪防澇等設施建設。實施城市地下管網改造工程。加快開放電力、電信、交通、石油、天然氣、市政公用等自然壟斷行業的競争性業務。
拓展網絡經濟空間。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發展物聯網技術和應用,發展分享經濟,促進互聯網和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推進數據資源開放共享。完善電信普遍服務機制,開展網絡提速降費行動,超前布局下一代互聯網。推進産業組織、商業模式、供應鍊、物流鍊創新,支持基于互聯網的各類創新。
拓展藍色經濟空間。堅持陸海統籌,壯大海洋經濟,科學開發海洋資源,保護海洋生态環境,維護我國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
(三)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發揮科技創新在全面創新中的引領作用,加強基礎研究,強化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推進有特色高水平大學和科研院所建設,鼓勵企業開展基礎性前沿性創新研究,重視颠覆性技術創新。實施一批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在重大創新領域組建一批國家實驗室。積極提出并牽頭組織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
推動政府職能從研發管理向創新服務轉變。完善國家科技決策咨詢制度。堅持戰略和前沿導向,集中支持事關發展全局的基礎研究和共性關鍵技術研究,加快突破新一代信息通信、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生物醫藥、智能制造等領域核心技術。瞄準瓶頸制約問題,制定系統性技術解決方案。
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形成一批有國際競争力的創新型領軍企業,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健康發展。依托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建設一批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形成若幹具有強大帶動力的創新型城市和區域創新中心。完善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擴大固定資産加速折舊實施範圍,推動設備更新和新技術應用。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引導構建産業技術創新聯盟,推動跨領域跨行業協同創新,促進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加強技術和知識産權交易平台建設,建立從實驗研究、中試到生産的全過程科技創新融資模式,促進科技成果資本化、産業化。構建普惠性創新支持政策體系,加大金融支持和稅收優惠力度。深化知識産權領域改革,加強知識産權保護。
擴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權,賦予創新領軍人才更大人财物支配權、技術路線決策權。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提高科研人員成果轉化收益分享比例,鼓勵人才弘揚奉獻精神。
(四)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農業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現代化的基礎。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發展多種形式适度規模經營,發揮其在現代農業建設中的引領作用。着力構建現代農業産業體系、生産體系、經營體系,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争力,推動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走産出高效、産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
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完善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依法推進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構建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政策體系。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農村集體産權權能。深化農村金融改革,完善農業保險制度。
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守耕地紅線,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提高糧食産能,确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全面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大規模推進農田水利、土地整治、中低産田改造和高标準農田建設,加強糧食等大宗農産品主産區建設,探索建立糧食生産功能區和重要農産品生産保護區。優化農業生産結構和區域布局,推進産業鍊和價值鍊建設,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提高農業綜合效益。
推進農業标準化和信息化。健全從農田到餐桌的農産品質量安全全過程監管體系、現代農業科技創新推廣體系、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發展現代種業,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持續增加農業投入,完善農業補貼政策。改革農産品價格形成機制,完善糧食等重要農産品收儲制度。加強農産品流通設施和市場建設。
(五)構建産業新體系。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實施《中國制造二○二五》。引導制造業朝着分工細化、協作緊密方向發展,促進信息技術向市場、設計、生産等環節滲透,推動生産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細轉變。
實施工業強基工程,開展質量品牌提升行動,支持企業瞄準國際同行業标杆推進技術改造,全面提高産品技術、工藝裝備、能效環保等水平。更加注重運用市場機制、經濟手段、法治辦法化解産能過剩,加大政策引導力度,完善企業退出機制。
支持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發揮産業政策導向和促進競争功能,更好發揮國家産業投資引導基金作用,培育一批戰略性産業。
實施智能制造工程,構建新型制造體系,促進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農機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等産業發展壯大。
開展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行動,放寬市場準入,促進服務業優質高效發展。推動生産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鍊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務業向精細和高品質轉變,推動制造業由生産型向生産服務型轉變。大力發展旅遊業。
(六)構建發展新體制。加快形成有利于創新發展的市場環境、産權制度、投融資體制、分配制度、人才培養引進使用機制。
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持續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提高政府效能,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
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推進産權保護法治化,依法保護各種所有制經濟權益。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分類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完善各類國有資産管理體制,以管資本為主加強國有資産監管,防止國有資産流失。健全國有資本合理流動機制,推進國有資本布局戰略性調整,引導國有資本更多投向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堅定不移把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更好服務于國家戰略目标。
鼓勵民營企業依法進入更多領域,引入非國有資本參與國有企業改革,更好激發非公有制經濟活力和創造力。
優化企業發展環境。開展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行動,優化運營模式,增強盈利能力。限制政府對企業經營決策的幹預,減少行政審批事項。清理和規範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減輕企業負擔,完善公平競争、促進企業健康發展的政策和制度。激發企業家精神,依法保護企業家财産權和創新收益。
加快形成統一開放、競争有序的市場體系,建立公平競争保障機制,打破地域分割和行業壟斷。深化市場配置要素改革,促進人才、資金、科研成果等在城鄉、企業、高校、科研機構間有序流動。
深化财稅體制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全國統一市場、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現代财政制度,建立稅種科學、結構優化、法律健全、規範公平、征管高效的稅收制度。建立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适應的制度,适度加強中央事權和支出責任。調動各方面積極性,考慮稅種屬性,進一步理順中央和地方收入劃分。建立全面規範、公開透明預算制度,完善政府預算體系,實施跨年度預算平衡機制和中期财政規劃管理。建立規範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體制。健全優先使用創新産品、綠色産品的政府采購政策。
加快金融體制改革,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效率。健全商業性金融、開發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分工合理、相互補充的金融機構體系。構建多層次、廣覆蓋、有差異的銀行機構體系,擴大民間資本進入銀行業,發展普惠金融,着力加強對中小微企業、農村特别是貧困地區金融服務。積極培育公開透明、健康發展的資本市場,推進股票和債券發行交易制度改革,提高直接融資比重,降低杠杆率。開發符合創新需求的金融服務,推進高收益債券及股債相結合的融資方式。推進彙率和利率市場化,提高金融機構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降低企業融資成本。規範發展互聯網金融。加快建立巨災保險制度,探索建立保險資産交易機制。
加強金融宏觀審慎管理制度建設,加強統籌協調,改革并完善适應現代金融市場發展的金融監管框架,健全符合我國國情和國際标準的監管規則,實現金融風險監管全覆蓋。完善國有金融資本和外彙儲備管理制度,建立安全高效的金融基礎設施,有效運用和發展金融風險管理工具。防止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金融風險。
(七)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方式。按照總量調節和定向施策并舉、短期和中長期結合、國内和國際統籌、改革和發展協調的要求,完善宏觀調控,采取相機調控、精準調控措施,适時預調微調,更加注重擴大就業、穩定物價、調整結構、提高效益、防控風險、保護環境。
依據國家中長期發展規劃目标和總供求格局實施宏觀調控,穩定政策基調,增強可預期性和透明度,創新調控思路和政策工具,在區間調控基礎上加大定向調控力度,增強針對性和準确性。完善以财政政策、貨币政策為主,産業政策、區域政策、投資政策、消費政策、價格政策協調配合的政策體系,增強财政貨币政策協調性。運用大數據技術,提高經濟運行信息及時性和準确性。
減少政府對價格形成的幹預,全面放開競争性領域商品和服務價格,放開電力、石油、天然氣、交通運輸、電信等領域競争性環節價格。
建立風險識别和預警機制,以可控方式和節奏主動釋放風險,重點提高财政、金融、能源、礦産資源、水資源、糧食、生态環保、安全生産、網絡安全等方面風險防控能力。
四、堅持協調發展,着力形成平衡發展結構
增強發展協調性,必須堅持區域協同、城鄉一體、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并重、經濟建設國防建設融合,在協調發展中拓寬發展空間,在加強薄弱領域中增強發展後勁。
(一)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動、主體功能約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務均等、資源環境可承載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
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支持西部地區改善基礎設施,發展特色優勢産業,強化生态環境保護。推動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加大國家支持力度,加快市場取向改革。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更好輻射帶動其他地區。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加快發展,加大對資源枯竭、産業衰退、生态嚴重退化等困難地區的支持力度。
培育若幹帶動區域協同發展的增長極。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優化城市空間布局和産業結構,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進交通一體化,擴大環境容量和生态空間,探索人口經濟密集地區優化開發新模式。推進長江經濟帶建設,改善長江流域生态環境,高起點建設綜合立體交通走廊,引導産業優化布局和分工協作。
(二)推動城鄉協調發展。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發展特色縣域經濟,加快培育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鎮,促進農産品精深加工和農村服務業發展,拓展農民增收渠道,完善農民收入增長支持政策體系,增強農村發展内生動力。
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提高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水平。深化戶籍制度改革,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農業轉移人口舉家進城落戶,并與城鎮居民有同等權利和義務。實施居住證制度,努力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健全财政轉移支付同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挂鈎機制,建立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規模同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數量挂鈎機制。維護進城落戶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支持引導其依法自願有償轉讓上述權益。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大城鎮棚戶區和城鄉危房改造力度。
促進城鄉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健全農村基礎設施投入長效機制,把社會事業發展重點放在農村和接納農業轉移人口較多的城鎮,推動城鎮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提高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水平,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加大傳統村落民居和曆史文化名村名鎮保護力度,建設美麗宜居鄉村。
(三)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覺,加快文化改革發展,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堅持用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用中國夢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共識、彙聚力量。深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和社會誠信建設,增強國家意識、法治意識、社會責任意識,倡導科學精神,弘揚中華傳統美德,注重通過法律和政策向社會傳導正确價值取向。
扶持優秀文化産品創作生産,加強文化人才培養,繁榮發展文學藝術、新聞出版、廣播影視事業。實施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工程,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加強文化遺産保護,振興傳統工藝,實施中華典籍整理工程。加強和改進基層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深化各類群衆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
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實施重大文化工程,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文化産業體系、文化市場體系。推動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标準化、均等化發展,引導文化資源向城鄉基層傾斜,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方式,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推動文化産業結構優化升級,發展骨幹文化企業和創意文化産業,培育新型文化業态,擴大和引導文化消費。普及科學知識。倡導全民閱讀。發展體育事業,推廣全民健身,增強人民體質。做好二○二二年北京冬季奧運會籌辦工作。
牢牢把握正确輿論導向,健全社會輿情引導機制,傳播正能量。加強網上思想文化陣地建設,實施網絡内容建設工程,發展積極向上的網絡文化,淨化網絡環境。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加快媒體數字化建設,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體。優化媒體結構,規範傳播秩序。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創新對外傳播、文化交流、文化貿易方式,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
(四)推動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融合發展。堅持發展和安全兼顧、富國和強軍統一,實施軍民融合發展戰略,形成全要素、多領域、高效益的軍民深度融合發展格局。
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相一緻,全面推進國防和軍隊建設。以黨在新形勢下的強軍目标為引領,貫徹新形勢下軍事戰略方針,加強軍隊黨的建設和思想政治建設,加強各方向各領域軍事鬥争準備,加強新型作戰力量建設,加快推進國防和軍隊改革,深入推進依法治軍、從嚴治軍。到二○二○年,基本完成國防和軍隊改革目标任務,基本實現機械化,信息化取得重大進展,構建能夠打赢信息化戰争、有效履行使命任務的中國特色現代軍事力量體系。
健全軍民融合發展的組織管理體系、工作運行體系、政策制度體系。建立國家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軍民融合領導機構。制定統籌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專項規劃。深化國防科技工業體制改革,建立國防科技協同創新機制。推進軍民融合發展立法。在海洋、太空、網絡空間等領域推出一批重大項目和舉措,打造一批軍民融合創新示範區,增強先進技術、産業産品、基礎設施等軍民共用的協調性。
加強全民國防教育和後備力量建設。加強現代化武裝警察部隊建設。密切軍政軍民團結。黨政軍警民合力強邊固防。各級黨委和政府要積極支持國防建設和軍隊改革,人民解放軍和武警部隊要積極支援經濟社會建設。
五、堅持綠色發展,着力改善生态環境
堅持綠色富國、綠色惠民,為人民提供更多優質生态産品,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協同推進人民富裕、國家富強、中國美麗。
(一)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有度有序利用自然,調整優化空間結構,劃定農業空間和生态空間保護紅線,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線格局。設立統一規範的國家生态文明試驗區。
根據資源環境承載力調節城市規模,依托山水地貌優化城市形态和功能,實行綠色規劃、設計、施工标準。
支持綠色清潔生産,推進傳統制造業綠色改造,推動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産業體系,鼓勵企業工藝技術裝備更新改造。發展綠色金融,設立綠色發展基金。
加強資源環境國情和生态價值觀教育,培養公民環境意識,推動全社會形成綠色消費自覺。
(二)加快建設主體功能區。發揮主體功能區作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基礎制度的作用,落實主體功能區規劃,完善政策,發布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圖和農産品主産區、重點生态功能區目錄,推動各地區依據主體功能定位發展。以主體功能區規劃為基礎統籌各類空間性規劃,推進“多規合一”。
推動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優化開發區域産業結構向高端高效發展,防治“城市病”,逐年減少建設用地增量。推動重點開發區域提高産業和人口集聚度。重點生态功能區實行産業準入負面清單。加大對農産品主産區和重點生态功能區的轉移支付力度,強化激勵性補償,建立橫向和流域生态補償機制。整合設立一批國家公園。
維護生物多樣性,實施瀕危野生動植物搶救性保護工程,建設救護繁育中心和基因庫。強化野生動植物進出口管理,嚴防外來有害物種入侵。嚴厲打擊象牙等野生動植物制品非法交易。
以市縣級行政區為單元,建立由空間規劃、用途管制、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産離任審計、差異化績效考核等構成的空間治理體系。
(三)推動低碳循環發展。推進能源革命,加快能源技術創新,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推動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加快發展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水能、地熱能,安全高效發展核電。加強儲能和智能電網建設,發展分布式能源,推行節能低碳電力調度。有序開放開采權,積極開發天然氣、煤層氣、頁岩氣。改革能源體制,形成有效競争的市場機制。
推進交通運輸低碳發展,實行公共交通優先,加強軌道交通建設,鼓勵自行車等綠色出行。實施新能源汽車推廣計劃,提高電動車産業化水平。提高建築節能标準,推廣綠色建築和建材。
主動控制碳排放,加強高能耗行業能耗管控,有效控制電力、鋼鐵、建材、化工等重點行業碳排放,支持優化開發區域率先實現碳排放峰值目标,實施近零碳排放區示範工程。
實施循環發展引領計劃,推行企業循環式生産、産業循環式組合、園區循環式改造,減少單位産出物質消耗。加強生活垃圾分類回收和再生資源回收的銜接,推進生産系統和生活系統循環鍊接。
(四)全面節約和高效利用資源。堅持節約優先,樹立節約集約循環利用的資源觀。
強化約束性指标管理,實行能源和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等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實施全民節能行動計劃,提高節能、節水、節地、節材、節礦标準,開展能效、水效領跑者引領行動。
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以水定産、以水定城,建設節水型社會。合理制定水價,編制節水規劃,實施雨洪資源利用、再生水利用、海水淡化工程,建設國家地下水監測系統,開展地下水超采區綜合治理。堅持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調整建設用地結構,降低工業用地比例,推進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和工礦廢棄地複墾,嚴格控制農村集體建設用地規模。探索實行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
建立健全用能權、用水權、排污權、碳排放權初始分配制度,創新有償使用、預算管理、投融資機制,培育和發展交易市場。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和合同節水管理。
倡導合理消費,力戒奢侈浪費,制止奢靡之風。在生産、流通、倉儲、消費各環節落實全面節約。管住公款消費,深入開展反過度包裝、反食品浪費、反過度消費行動,推動形成勤儉節約的社會風尚。
(五)加大環境治理力度。以提高環境質量為核心,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形成政府、企業、公衆共治的環境治理體系。
推進多污染物綜合防治和環境治理,實行聯防聯控和流域共治,深入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工業污染源全面達标排放計劃,實現城鎮生活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全覆蓋和穩定運行。擴大污染物總量控制範圍,将細顆粒物等環境質量指标列入約束性指标。堅持城鄉環境治理并重,加大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力度,統籌農村飲水安全、改水改廁、垃圾處理,推進種養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無害化處置。
改革環境治理基礎制度,建立覆蓋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業排放許可制,實行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建立全國統一的實時在線環境監控系統。健全環境信息公布制度。探索建立跨地區環保機構。開展環保督察巡視,嚴格環保執法。
(六)築牢生态安全屏障。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複為主,實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護和修複工程,構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全面提升森林、河湖、濕地、草原、海洋等自然生态系統穩定性和生态服務功能。
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加強林業重點工程建設,完善天然林保護制度,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增加森林面積和蓄積量。發揮國有林區林場在綠化國土中的帶動作用。擴大退耕還林還草,加強草原保護。嚴禁移植天然大樹進城。創新産權模式,引導各方面資金投入植樹造林。
加強水生态保護,系統整治江河流域,連通江河湖庫水系,開展退耕還濕、退養還灘。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強化江河源頭和水源涵養區生态保護。開展藍色海灣整治行動。加強地質災害防治。
六、堅持開放發展,着力實現合作共赢
開創對外開放新局面,必須豐富對外開放内涵,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協同推進戰略互信、經貿合作、人文交流,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
(一)完善對外開放戰略布局。推進雙向開放,促進國内國際要素有序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市場深度融合。
完善對外開放區域布局,加強内陸沿邊地區口岸和基礎設施建設,開辟跨境多式聯運交通走廊,發展外向型産業集群,形成各有側重的對外開放基地。支持沿海地區全面參與全球經濟合作和競争,培育有全球影響力的先進制造基地和經濟區。提高邊境經濟合作區、跨境經濟合作區發展水平。
加快對外貿易優化升級,從外貿大國邁向貿易強國。完善對外貿易布局,創新外貿發展模式,加強營銷和售後服務網絡建設,提高傳統優勢産品競争力,鞏固出口市場份額,推動外貿向優質優價、優進優出轉變,壯大裝備制造等新的出口主導産業。發展服務貿易。實行積極的進口政策,向全球擴大市場開放。
完善投資布局,擴大開放領域,放寬準入限制,積極有效引進境外資金和先進技術。支持企業擴大對外投資,推動裝備、技術、标準、服務走出去,深度融入全球産業鍊、價值鍊、物流鍊,建設一批大宗商品境外生産基地,培育一批跨國企業。積極搭建國際産能和裝備制造合作金融服務平台。
(二)形成對外開放新體制。完善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健全有利于合作共赢并同國際貿易投資規則相适應的體制機制。建立便利跨境電子商務等新型貿易方式的體制,健全服務貿易促進體系,全面實施單一窗口和通關一體化。提高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質量,在更大範圍推廣複制。
全面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促進内外資企業一視同仁、公平競争。完善境外投資管理,健全對外投資促進政策和服務體系。有序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擴大銀行、保險、證券、養老等市場準入。
擴大金融業雙向開放。有序實現人民币資本項目可兌換,推動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權,成為可兌換、可自由使用貨币。轉變外彙管理和使用方式,從正面清單轉變為負面清單。放寬境外投資彙兌限制,放寬企業和個人外彙管理要求,放寬跨國公司資金境外運作限制。加強國際收支監測,保持國際收支基本平衡。推進資本市場雙向開放,改進并逐步取消境内外投資額度限制。
推動同更多國家簽署高标準雙邊投資協定、司法協助協定,争取同更多國家互免或簡化簽證手續。構建海外利益保護體系。完善反洗錢、反恐怖融資、反逃稅監管措施,完善風險防範體制機制。
(三)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秉持親誠惠容,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完善雙邊和多邊合作機制,以企業為主體,實行市場化運作,推進同有關國家和地區多領域互利共赢的務實合作,打造陸海内外聯動、東西雙向開放的全面開放新格局。
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國際大通道建設,共同建設國際經濟合作走廊。加強能源資源合作,提高就地加工轉化率。共建境外産業集聚區,推動建立當地産業體系,廣泛開展教育、科技、文化、旅遊、衛生、環保等領域合作,造福當地民衆。
加強同國際金融機構合作,參與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建設,發揮絲路基金作用,吸引國際資金共建開放多元共赢的金融合作平台。
(四)深化内地和港澳、大陸和台灣地區合作發展。全面準确貫徹“一國兩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針,發揮港澳獨特優勢,提升港澳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和功能,支持港澳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推進民主、促進和諧。
支持香港鞏固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三大中心地位,參與國家雙向開放、“一帶一路”建設。支持香港強化全球離岸人民币業務樞紐地位,推動融資、商貿、物流、專業服務等向高端高增值方向發展。支持澳門建設世界旅遊休閑中心、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台,促進澳門經濟适度多元可持續發展。
加大内地對港澳開放力度,加快前海、南沙、橫琴等粵港澳合作平台建設。加深内地同港澳在社會、民生、科技、文化、教育、環保等領域交流合作。深化泛珠三角等區域合作。
堅持“九二共識”和一個中國原則,秉持“兩岸一家親”,以互利共赢方式深化兩岸經濟合作。推動兩岸産業合作協調發展、金融業合作及貿易投資等雙向開放合作。推進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打造平潭等對台合作平台。擴大兩岸人員往來,深化兩岸農業、文化、教育、科技、社會等領域交流合作,增進兩岸同胞福祉,讓更多台灣普通民衆、青少年和中小企業受益。
(五)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推動國際經濟治理體系改革完善,積極引導全球經濟議程,促進國際經濟秩序朝着平等公正、合作共赢的方向發展。加強宏觀經濟政策國際協調,促進全球經濟平衡、金融安全、經濟穩定增長。積極參與網絡、深海、極地、空天等新領域國際規則制定。
推動多邊貿易談判進程,促進多邊貿易體制均衡、共赢、包容發展,形成公正、合理、透明的國際經貿規則體系。支持發展中國家平等參與全球經濟治理,促進國際貨币體系和國際金融監管改革。
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推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談判,推進亞太自由貿易區建設,緻力于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标準自由貿易區網絡。
(六)積極承擔國際責任和義務。堅持共同但有區别的責任原則、公平原則、各自能力原則,積極參與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談判,落實減排承諾。
擴大對外援助規模,完善對外援助方式,為發展中國家提供更多免費的人力資源、發展規劃、經濟政策等方面咨詢培訓,擴大科技教育、醫療衛生、防災減災、環境治理、野生動植物保護、減貧等領域對外合作和援助,加大人道主義援助力度。主動參與二○三○年可持續發展議程。
維護國際公共安全,反對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積極支持并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加強防擴散國際合作,參與管控熱點敏感問題,共同維護國際通道安全。加強多邊和雙邊協調,參與維護全球網絡安全。推動國際反腐敗合作。
七、堅持共享發展,着力增進人民福祉
按照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堅守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預期,注重機會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實現全體人民共同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一)增加公共服務供給。堅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續方向,從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增強政府職責,提高公共服務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
加強義務教育、就業服務、社會保障、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公共文化、環境保護等基本公共服務,努力實現全覆蓋。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的轉移支付。加強對特定人群特殊困難的幫扶。
創新公共服務提供方式,能由政府購買服務提供的,政府不再直接承辦;能由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提供的,廣泛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加快社會事業改革。
(二)實施脫貧攻堅工程。農村貧困人口脫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的任務。必須充分發揮政治優勢和制度優勢,堅決打赢脫貧攻堅戰。
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因人因地施策,提高扶貧實效。分類扶持貧困家庭,對有勞動能力的支持發展特色産業和轉移就業,對“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實施扶貧搬遷,對生态特别重要和脆弱的實行生态保護扶貧,對喪失勞動能力的實施兜底性保障政策,對因病緻貧的提供醫療救助保障。實行低保政策和扶貧政策銜接,對貧困人口應保盡保。
擴大貧困地區基礎設施覆蓋面,因地制宜解決通路、通水、通電、通網絡等問題。對在貧困地區開發水電、礦産資源占用集體土地的,試行給原住居民集體股權方式進行補償,探索對貧困人口實行資産收益扶持制度。
提高貧困地區基礎教育質量和醫療服務水平,推進貧困地區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建立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和婦女、老人關愛服務體系。
實行脫貧工作責任制。進一步完善中央統籌、省(自治區、直轄市)負總責、市(地)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強化脫貧工作責任考核,對貧困縣重點考核脫貧成效。加大中央和省級财政扶貧投入,發揮政策性金融和商業性金融的互補作用,整合各類扶貧資源,開辟扶貧開發新的資金渠道。健全東西部協作和黨政機關、部隊、人民團體、國有企業定點扶貧機制,激勵各類企業、社會組織、個人自願采取包幹方式參與扶貧。把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集中連片貧困地區作為脫貧攻堅重點。
(三)提高教育質量。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深化教育改革,把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作為重點任務貫徹到國民教育全過程。
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普及高中階段教育,逐步分類推進中等職業教育免除學雜費,率先從建檔立卡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實施普通高中免除學雜費。發展學前教育,鼓勵普惠性幼兒園發展。完善資助方式,實現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全覆蓋。
促進教育公平。加快城鄉義務教育公辦學校标準化建設,加強教師隊伍特别是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推進城鄉教師交流。辦好特殊教育。
提高高校教學水平和創新能力,使若幹高校和一批學科達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推進産教融合、校企合作。優化學科專業布局和人才培養機制,鼓勵具備條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
落實并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和教育教學改革。建立個人學習賬号和學分累計制度,暢通繼續教育、終身學習通道。推進教育信息化,發展遠程教育,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完善教育督導,加強社會監督。支持和規範民辦教育發展,鼓勵社會力量和民間資本提供多樣化教育服務。
(四)促進就業創業。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創造更多就業崗位,着力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完善創業扶持政策,鼓勵以創業帶就業,建立面向人人的創業服務平台。
統籌人力資源市場,打破城鄉、地區、行業分割和身份、性别歧視,維護勞動者平等就業權利。加強對靈活就業、新就業形态的支持,促進勞動者自主就業。落實高校畢業生就業促進和創業引領計劃,帶動青年就業創業。加強就業援助,幫助就業困難者就業。
推行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實施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計劃。開展貧困家庭子女、未升學初高中畢業生、農民工、失業人員和轉崗職工、退役軍人免費接受職業培訓行動。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技術工人培養模式,推行企業新型學徒制。提高技術工人待遇,完善職稱評定制度,推廣專業技術職稱、技能等級等同大城市落戶挂鈎做法。
提高勞動力素質、勞動參與率、勞動生産率,增強勞動力市場靈活性,促進勞動力在地區、行業、企業之間自由流動。建立和諧勞動關系,維護職工和企業合法權益。
完善就業服務體系,提高就業服務能力。完善就業失業統計指标體系。
(五)縮小收入差距。堅持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同步、勞動報酬提高和勞動生産率提高同步,持續增加城鄉居民收入。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規範初次分配,加大再分配調節力度。
健全科學的工資水平決定機制、正常增長機制、支付保障機制,推行企業工資集體協商制度。完善最低工資增長機制,完善市場評價要素貢獻并按貢獻分配的機制,完善适應機關事業單位特點的工資制度。
實行有利于縮小收入差距的政策,明顯增加低收入勞動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加快建立綜合和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多渠道增加居民财産性收入。規範收入分配秩序,保護合法收入,規範隐性收入,遏制以權力、行政壟斷等非市場因素獲取收入,取締非法收入。
支持慈善事業發展,廣泛動員社會力量開展社會救濟和社會互助、志願服務活動。完善鼓勵回饋社會、扶貧濟困的稅收政策。
(六)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實施全民參保計劃,基本實現法定人員全覆蓋。堅持精算平衡,完善籌資機制,分清政府、企業、個人等的責任。适當降低社會保險費率。完善社會保險體系。
完善職工養老保險個人賬戶制度,健全多繳多得激勵機制。實現職工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建立基本養老金合理調整機制。拓寬社會保險基金投資渠道,加強風險管理,提高投資回報率。逐步提高國有資本收益上繳公共财政比例,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出台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政策。發展職業年金、企業年金、商業養老保險。
健全醫療保險穩定可持續籌資和報銷比例調整機制,研究實行職工退休人員醫保繳費參保政策。全面實施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制度。改革醫保支付方式,發揮醫保控費作用。改進個人賬戶,開展門診費用統籌。實現跨省異地安置退休人員住院醫療費用直接結算。整合城鄉居民醫保政策和經辦管理。鼓勵發展補充醫療保險和商業健康保險。鼓勵商業保險機構參與醫保經辦。将生育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合并實施。
統籌救助體系,強化政策銜接,推進制度整合,确保困難群衆基本生活。
(七)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實行醫療、醫保、醫藥聯動,推進醫藥分開,實行分級診療,建立覆蓋城鄉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和現代醫院管理制度。
全面推進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堅持公益屬性,破除逐利機制,建立符合醫療行業特點的人事薪酬制度。優化醫療衛生機構布局,健全上下聯動、銜接互補的醫療服務體系,完善基層醫療服務模式,發展遠程醫療。促進醫療資源向基層、農村流動,推進全科醫生、家庭醫生、急需領域醫療服務能力提高、電子健康檔案等工作。鼓勵社會力量興辦健康服務業,推進非營利性民營醫院和公立醫院同等待遇。加強醫療質量監管,完善糾紛調解機制,構建和諧醫患關系。
堅持中西醫并重,促進中醫藥、民族醫藥發展。完善基本藥物制度,健全藥品供應保障機制,理順藥品價格,增加艾滋病防治等特殊藥物免費供給。提高藥品質量,确保用藥安全。加強傳染病、慢性病、地方病等重大疾病綜合防治和職業病危害防治,通過多種方式降低大病慢性病醫療費用。倡導健康生活方式,加強心理健康服務。
實施食品安全戰略,形成嚴密高效、社會共治的食品安全治理體系,讓人民群衆吃得放心。
(八)促進人口均衡發展。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完善人口發展戰略。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提高生殖健康、婦幼保健、托幼等公共服務水平。幫扶存在特殊困難的計劃生育家庭。注重家庭發展。
積極開展應對人口老齡化行動,弘揚敬老、養老、助老社會風尚,建設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的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推動醫療衛生和養老服務相結合,探索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通過購買服務、股權合作等方式支持各類市場主體增加養老服務和産品供給。
堅持男女平等基本國策,保障婦女和未成年人權益。支持殘疾人事業發展,健全扶殘助殘服務體系。
八、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為實現“十三五”規劃提供堅強保證
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各級黨委必須深化對發展規律的認識,提高領導發展能力和水平,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更好推動經濟社會發展。
(一)完善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體制機制。堅持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發揮各級黨委(黨組)領導核心作用,加強制度化建設,改進工作體制機制和方式方法,強化全委會決策和監督作用。提高決策科學化水平,完善黨委研究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定期分析經濟形勢、研究重大方針政策的工作機制,健全決策咨詢機制。完善信息發布制度。
優化領導班子知識結構和專業結構,注重培養選拔政治強、懂專業、善治理、敢擔當、作風正的領導幹部,提高專業化水平。深化幹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政績考核評價體系和獎懲機制,調動各級幹部工作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加強黨的各級組織建設,強化基層黨組織整體功能,發揮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激勵廣大幹部開拓進取、攻堅克難,更好帶領群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反腐倡廉建設永遠在路上,反腐不能停步、不能放松。要堅持全面從嚴治黨,落實“三嚴三實”要求,嚴明黨的紀律和規矩,落實黨風廉政建設主體責任和監督責任,健全改進作風長效機制,強化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鞏固反腐敗成果,構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機制,努力實現幹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為經濟社會發展營造良好政治生态。
(二)動員人民群衆團結奮鬥。充分發揚民主,貫徹黨的群衆路線,提高宣傳和組織群衆能力,加強經濟社會發展重大問題和涉及群衆切身利益問題的協商,依法保障人民各項權益,激發各族人民建設祖國的主人翁意識。
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群衆工作體制機制和方式方法,注重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的作用,正确處理人民内部矛盾,最大限度凝聚全社會推進改革發展、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共識和力量。高度重視做好意識形态領域工作,切實維護意識形态安全。
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全面落實黨的知識分子、民族、宗教、僑務等政策,充分發揮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作用,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适應,促進政黨關系、民族關系、宗教關系、階層關系、海内外同胞關系和諧,鞏固全國各族人民大團結,加強海内外中華兒女大團結。
(三)加快建設人才強國。深入實施人才優先發展戰略,推進人才發展體制改革和政策創新,形成具有國際競争力的人才制度優勢。
推動人才結構戰略性調整,突出“高精尖缺”導向,實施重大人才工程,着力發現、培養、集聚戰略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企業家人才、高技能人才隊伍。實施更開放的創新人才引進政策,更大力度引進急需緊缺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發揮政府投入引導作用,鼓勵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社會組織、個人等有序參與人才資源開發和人才引進。
優化人力資本配置,清除人才流動障礙,提高社會橫向和縱向流動性。完善人才評價激勵機制和服務保障體系,營造有利于人人皆可成才和青年人才脫穎而出的社會環境,健全有利于人才向基層、中西部地區流動的政策體系。
(四)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動發展。厲行法治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内在要求。必須堅持依法執政,全面提高黨依據憲法法律治國理政、依據黨内法規管黨治黨的能力和水平。
加強黨對立法工作的領導。加快重點領域立法,堅持立改廢釋并舉,深入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加快形成完備的法律規範體系。
加強法治政府建設,依法設定權力、行使權力、制約權力、監督權力,依法調控和治理經濟,推行綜合執法,實現政府活動全面納入法治軌道。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尊重司法規律,促進司法公正,完善對權利的司法保障、對權力的司法監督。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增強全社會特别是公職人員尊法學法守法用法觀念,在全社會形成良好法治氛圍和法治習慣。
(五)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建設平安中國,完善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公衆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推進社會治理精細化,構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健全利益表達、利益協調、利益保護機制,引導群衆依法行使權利、表達訴求、解決糾紛。增強社區服務功能,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
加強社會治理基礎制度建設,建立國家人口基礎信息庫、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制度和相關實名登記制度,完善社會信用體系,健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和疏導機制、危機幹預機制。
完善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體制機制,以信息化為支撐加快建設社會治安立體防控體系,建設基礎綜合服務管理平台。落實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制度,完善社會矛盾排查預警和調處化解綜合機制,加強和改進信訪和調解工作,有效預防和化解矛盾糾紛。嚴密防範、依法懲治違法犯罪活動,維護社會秩序。
牢固樹立安全發展觀念,堅持人民利益至上,加強全民安全意識教育,健全公共安全體系。完善和落實安全生産責任和管理制度,實行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失職追責,強化預防治本,改革安全評審制度,健全預警應急機制,加大監管執法力度,及時排查化解安全隐患,堅決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頻發勢頭。實施危險化學品和化工企業生産、倉儲安全環保搬遷工程,加強安全生産基礎能力和防災減災能力建設,切實維護人民生命财産安全。
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實施國家安全戰略,落實重點領域國家安全政策,完善國家安全審查制度,完善國家安全法治,建立國家安全體系。依法嚴密防範和嚴厲打擊敵對勢力滲透颠覆破壞活動、暴力恐怖活動、民族分裂活動、極端宗教活動,堅決維護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社會、信息、國防等安全。
(六)确保“十三五”規劃建議的目标任務落到實處。制定“十三五”規劃綱要和專項規劃,要堅決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落實本建議确定的發展理念、主要目标、重點任務、重大舉措。各地區要從實際出發,制定本地區“十三五”規劃。各級各類規劃要增加明确反映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的指标,增加政府履行職責的約束性指标,把全會确定的各項決策部署落到實處。
實現“十三五”時期發展目标,前景光明,任務繁重。全黨全國各族人民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萬衆一心,艱苦奮鬥,共同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偉大勝利!
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的說明
習近平
受中央政治局委托,現在,我就《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起草的有關情況向全會作說明。
一、建議稿起草過程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我們黨确定的“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标的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标的決勝階段。制定和實施好“十三五”規劃建議,闡明黨和國家戰略意圖,明确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目标要求、基本理念、重大舉措,描繪好未來5年國家發展藍圖,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戰略布局的協調推進,事關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事關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大局。
為此,今年1月,中央政治局決定,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審議“十三五”規劃建議,成立由我擔任組長,李克強同志、張高麗同志擔任副組長,有關部門和地方負責同志參加的文件起草組,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領導下承擔建議稿起草工作。
1月28日,黨中央發出《關于對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研究“十三五”規劃建議征求意見的通知》,在黨内一定範圍征求意見和建議。2月10日,文件起草組召開第一次全體會議,建議稿起草工作正式啟動。
從各方面反饋的意見看,大家一緻認為,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重點研究“十三五”規劃建議問題并提出建議,對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綜合判斷,“十三五”時期我國發展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戰略機遇期内涵發生深刻變化,我國發展既面臨許多有利條件,也面臨不少風險挑戰。大家普遍希望,通過制定建議明确“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思路、主要目标,特别是要以新的發展理念推動發展,提出一些具有标志性的重大戰略、重大工程、重大舉措,着力解決突出問題和明顯短闆,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保持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文件起草組在起草過程中,充分考慮、認真吸收了各方面意見和建議。
文件起草組成立9個多月來,深入開展專題調研,廣泛征求各方意見,多次召開會議進行讨論修改。根據中央政治局會議決定,7月底,建議稿下發黨内一定範圍征求意見,包括征求黨内部分老同志意見,還專門聽取了民主黨派中央、全國工商聯負責人和無黨派人士意見。其間,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召開3次會議、中央政治局召開2次會議分别審議建議稿。
從反饋情況看,各地區各部門對建議稿給予充分肯定。大家一緻認為,建議稿體現了“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和“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反映了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決策部署,順應了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态的内在要求,有很強的思想性、戰略性、前瞻性、指導性。建議稿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在理論和實踐上有新的突破,對破解發展難題、增強發展動力、厚植發展優勢具有重大指導意義。建議稿堅持問題導向,聚焦突出問題和明顯短闆,回應人民群衆訴求和期盼,提出一系列新的重大戰略和重要舉措,對保持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推動作用。
在征求意見過程中,各方面提出了許多好的意見和建議,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建議對“十三五”時期我國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作出更加深入和更具前瞻性的分析概括。二是建議進一步突出人民群衆普遍關心的就業、教育、社保、住房、醫療等民生指标。三是建議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帶來的機遇,将優勢資源集聚到重點領域,力求在關鍵核心技術上取得突破。四是建議進一步提高綠色指标在“十三五”規劃全部指标中的權重,把保障人民健康和改善環境質量作為更具約束性的硬指标。五是建議重視促進内陸地區特别是中西部地區對外開放。六是建議更加注重通過改善二次分配促進社會公平,明确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政策舉措,把更多公共資源用于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中央責成文件起草組認真研究和吸納各方面意見和建議。文件起草組全面彙總、逐條分析各方面意見和建議,做到了能吸收的盡量吸收。
二、建議稿的主要考慮和基本框架
建議稿的起草,充分考慮了“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趨勢和要求。
第一,“十三五”規劃作為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态後的第一個五年規劃,必須适應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領新常态。新常态下,我國經濟發展表現出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換三大特點,增長速度要從高速轉向中高速,發展方式要從規模速度型轉向質量效率型,經濟結構調整要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并舉,發展動力要從主要依靠資源和低成本勞動力等要素投入轉向創新驅動。這些變化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是我國經濟發展階段性特征的必然要求。制定“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建議,必須充分考慮這些趨勢和要求,按照适應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領新常态的總要求進行戰略謀劃。
第二,面對經濟社會發展新趨勢新機遇和新矛盾新挑戰,謀劃“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确立新的發展理念,用新的發展理念引領發展行動。古人說:“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發展理念是發展行動的先導,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長遠的東西,是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着力點的集中體現。發展理念搞對了,目标任務就好定了,政策舉措也就跟着好定了。為此,建議稿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并以這五大發展理念為主線對建議稿進行謀篇布局。這五大發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着力點的集中體現,也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發展經驗的集中體現,反映出我們黨對我國發展規律的新認識。
第三,“十三五”規劃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規劃,必須緊緊扭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存在的短闆,在補齊短闆上多用力。比如,農村貧困人口脫貧,就是一個突出短闆。我們不能一邊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另一邊還有幾千萬人口的生活水平處在扶貧标準線以下,這既影響人民群衆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滿意度,也影響國際社會對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認可度。此外,在社會事業發展、生态環境保護、民生保障等方面也存在着一些明顯的短闆。謀劃“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全力做好補齊短闆這篇大文章,着力提高發展的協調性和平衡性。
另外,考慮到建議通過後,還要根據建議制定“十三五”規劃綱要,兩個文件之間要有合理分工。所以,建議在内容上重點是确立發展理念,明确發展的方向、思路、重點任務、重大舉措,而一些具體的工作部署則留給綱要去規定,以更好體現和發揮建議的宏觀性、戰略性、指導性。
在建議稿起草過程中,我們注意把握以下原則。一是堅持目标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統一,既從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标倒推,厘清到時間節點必須完成的任務,又從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順推,明确破解難題的途徑和辦法。二是堅持立足國内和全球視野相統籌,既以新理念新思路新舉措主動适應和積極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态,又從全球經濟聯系中進行謀劃,重視提高在全球範圍配置資源的能力。三是堅持全面規劃和突出重點相協調,既着眼于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态文明建設、對外開放、國防建設和黨的建設,又突出薄弱環節和滞後領域,集中攻關,提出可行思路和務實舉措。四是堅持戰略性和操作性相結合,既強調規劃的宏觀性、戰略性、指導性,又突出規劃的約束力和可操作、能檢查、易評估,做到虛實結合。
在結構上,建議稿分三大闆塊、八個部分。導語和第一、第二部分構成第一闆塊,屬于總論。第一部分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形勢和指導思想,總結“十二五”時期我國發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分析“十三五”時期我國發展環境的基本特征,提出“十三五”時期我國發展的指導思想和必須遵循的原則。第二部分講“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标和基本理念,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的目标要求,提出并闡釋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
第三至第七部分構成第二闆塊,屬于分論,分别就堅持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進行闡述和部署。第三部分講堅持創新發展、着力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從培育發展新動力、拓展發展新空間、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構建産業新體系、構建發展新體制、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方式7個方面展開。第四部分講堅持協調發展、着力形成平衡發展結構,從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推動城鄉協調發展、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推動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融合發展4個方面展開。第五部分講堅持綠色發展、着力改善生态環境,從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加快建設主體功能區、推動低碳循環發展、全面節約和高效利用資源、加大環境治理力度、築牢生态安全屏障6個方面展開。第六部分講堅持開放發展、着力實現合作共赢,從完善對外開放戰略布局、形成對外開放新體制、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深化内地和港澳以及大陸和台灣地區合作發展、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積極承擔國際責任和義務6個方面展開。第七部分講堅持共享發展、着力增進人民福祉,從增加公共服務供給、實施脫貧攻堅工程、提高教育質量、促進就業創業、縮小收入差距、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推進健康中國建設、促進人口均衡發展8個方面展開。
第八部分和結束語構成第三闆塊。第八部分講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為實現“十三五”規劃提供堅強保證,從完善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體制機制、動員人民群衆團結奮鬥、加快建設人才強國、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動發展、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确保“十三五”規劃建議的目标任務落到實處6個方面展開。結束語号召全黨全國各族人民萬衆一心、艱苦奮鬥,共同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偉大勝利。
三、需要重點說明的幾個問題
建議稿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發展要求和重大舉措。這裡,就其中幾個問題作簡要說明。
第一,關于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建議稿提出今後5年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的目标。主要考慮是,确保到2020年實現國内生産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必須保持必要的增長速度。從國内生産總值翻一番看,2016年至2020年經濟年均增長底線是6.5%以上。從城鄉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看,2010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分别為19109元和5919元。到2020年翻一番,按照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同步的要求,“十三五”時期經濟年均增長至少也要達到6.5%。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有利于改善民生,讓人民群衆更加切實感受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成果。随着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态,産能過剩化解、産業結構優化升級、創新驅動發展實現都需要一定的時間和空間,經濟下行壓力明顯,保持較高增長速度難度不小。考慮到正向引導市場預期和留有一定餘地,在綜合各方面意見的基礎上,建議稿提出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的目标。
國内外主要研究機構普遍認為,“十三五”時期我國年均經濟潛在增長率為6%-7%。綜合起來看,我國經濟今後要保持7%左右的增長速度是可能的,但面臨的不确定性因素也比較多。這是因為,未來一個時期全球經濟貿易增長将持續乏力,我國投資和消費需求增長放緩,形成新的市場空間需要一個過程。在經濟結構、技術條件沒有明顯改善的條件下,資源安全供給、環境質量、溫室氣體減排等約束強化,将壓縮經濟增長空間。經濟運行中還存在其他一些風險,如杠杆率高企、經濟風險上升等,都對經濟增長形成了制約。同時,随着經濟總量不斷增大,增長速度會相應慢下來,這是一個基本規律。
“十三五”時期我國發展,既要看速度,也要看增量,更要看質量,要着力實現有質量、有效益、沒水分、可持續的增長,着力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改善生态環境、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中實現經濟增長。
第二,關于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加快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直接反映城鎮化的健康程度。根據《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預測,2020年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将達到45%左右。按2013年戶籍人口城鎮化率35.9%計算,年均提高1.3個百分點,年均需轉戶1600多萬人。現在,按照常住人口計算,我國城鎮化率已經接近55%,城鎮常住人口達到7.5億。問題是這7.5億人口中包括2.5億的以農民工為主體的外來常住人口,他們在城鎮還不能平等享受教育、就業服務、社會保障、醫療、保障性住房等方面的公共服務,帶來一些複雜的經濟社會問題。
建議稿提出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加快提高,是要加快落實中央确定的使1億左右農民工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定居落戶的目标。這1億人主要指農村學生升學和參軍進入城鎮的人口、在城鎮就業和居住5年以上和舉家遷徙的農業轉移人口。
實現1億人在城鎮落戶意義重大。從供給看,在勞動年齡人口總量減少的情況下,對穩定勞動力供給和工資成本、培育現代産業工人隊伍具有重要意義。從需求看,對擴大消費需求、穩定房地産市場、擴大城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投資具有重要意義。實現這個目标,既有利于穩定經濟增長,也有利于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與和諧穩定,是全面小康社會惠及更多人口的内在要求。這就要求加大戶籍制度改革措施落實力度,加快完善相關配套政策,确保這一目标實現。
第三,關于我國現行标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農村貧困人口脫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的任務。我國現行脫貧标準是農民年人均純收入按2010年不變價計算為2300元,2014年現價脫貧标準為2800元。按照這個标準,2014年末全國還有7017萬農村貧困人口。綜合考慮物價水平和其他因素,逐年更新按現價計算的标準。據測算,若按每年6%的增長率調整,2020年全國脫貧标準約為人均純收入4000元。今後,脫貧标準所代表的實際生活水平,大緻能夠達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所要求的基本水平,可以繼續采用。
通過實施脫貧攻堅工程,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7017萬農村貧困人口脫貧目标是可以實現的。2011年至2014年,每年農村脫貧人口分别為4329萬、2339萬、1650萬、1232萬。因此,通過采取過硬的、管用的舉措,今後每年減貧1000萬人的任務是可以完成的。具體講,到2020年,通過産業扶持,可以解決3000萬人脫貧;通過轉移就業,可以解決1000萬人脫貧;通過易地搬遷,可以解決1000萬人脫貧,總計5000萬人左右。還有2000多萬完全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可以通過全部納入低保覆蓋範圍,實現社保政策兜底脫貧。
第四,關于實施一批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和在重大創新領域組建一批國家實驗室。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必須把重要領域的科技創新擺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實施一批關系國家全局和長遠的重大科技項目。這既有利于我國在戰略必争領域打破重大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局面,更有利于開辟新的産業發展方向和重點領域、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2014年8月,我們确定要抓緊實施已有的16個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進一步聚焦目标、突出重點,攻克高端通用芯片、集成電路裝備、寬帶移動通信、高檔數控機床、核電站、新藥創制等關鍵核心技術,加快形成若幹戰略性技術和戰略性産品,培育新興産業。在此基礎上,以2030年為時間節點,再選擇一批體現國家戰略意圖的重大科技項目,力争有所突破。從更長遠的戰略需求出發,我們要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在航空發動機、量子通信、智能制造和機器人、深空深海探測、重點新材料、腦科學、健康保障等領域再部署一批體現國家戰略意圖的重大科技項目。已經部署的項目和新部署的項目要形成梯次接續的系統布局,發揮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舉國體制優勢,集中力量、協同攻關,為攀登戰略制高點、提高我國綜合競争力、保障國家安全提供支撐。
我國同發達國家的科技經濟實力差距主要體現在創新能力上。提高創新能力,必須夯實自主創新的物質技術基礎,加快建設以國家實驗室為引領的創新基礎平台。國家實驗室已成為主要發達國家搶占科技創新制高點的重要載體,諸如美國阿貢、洛斯阿拉莫斯、勞倫斯伯克利等國家實驗室和德國亥姆霍茲研究中心等,均是圍繞國家使命,依靠跨學科、大協作和高強度支持開展協同創新的研究基地。當前,我國科技創新已步入以跟蹤為主轉向跟蹤和并跑、領跑并存的新階段,急需以國家目标和戰略需求為導向,瞄準國際科技前沿,布局一批體量更大、學科交叉融合、綜合集成的國家實驗室,優化配置人财物資源,形成協同創新新格局。主要考慮在一些重大創新領域組建一批國家實驗室,打造聚集國内外一流人才的高地,組織具有重大引領作用的協同攻關,形成代表國家水平、國際同行認可、在國際上擁有話語權的科技創新實力,成為搶占國際科技制高點的重要戰略創新力量。
第五,關于加強統籌協調,改革并完善适應現代金融市場發展的金融監管框架。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甚至決定着經濟健康發展。現代金融發展呈現出機構種類多、綜合經營規模大、産品結構複雜、交易頻率高、跨境流動快、風險傳遞快、影響範圍廣等特點。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主要國家均加大了金融監管體系改革力度,核心是提高監管标準、形成互為補充的監管合力和風險處置能力。
近年來,我國金融業發展明顯加快,形成了多樣化的金融機構體系、複雜的産品結構體系、信息化的交易體系、更加開放的金融市場,特别是綜合經營趨勢明顯。這對現行的分業監管體制帶來重大挑戰。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就加強金融監管提出了完善監管協調機制的改革任務。近來頻繁顯露的局部風險特别是近期資本市場的劇烈波動說明,現行監管框架存在着不适應我國金融業發展的體制性矛盾,也再次提醒我們必須通過改革保障金融安全,有效防範系統性風險。要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加快建立符合現代金融特點、統籌協調監管、有力有效的現代金融監管框架,堅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國際金融危機發生以來,主要經濟體都對其金融監管體制進行了重大改革。主要做法是統籌監管系統重要金融機構和金融控股公司,尤其是負責對這些金融機構的審慎管理;統籌監管重要金融基礎設施,包括重要的支付系統、清算機構、金融資産登記托管機構等,維護金融基礎設施穩健高效運行;統籌負責金融業綜合統計,通過金融業全覆蓋的數據收集,加強和改善金融宏觀調控,維護金融穩定。這些做法都值得我們研究和借鑒。
第六,關于實行能源和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等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推進生态文明建設,解決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态系統退化的問題,必須采取一些硬措施,真抓實幹才能見效。實行能源和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等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就是一項硬措施。這就是說,既要控制總量,也要控制單位國内生産總值能源消耗、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的強度。這項工作做好了,既能節約能源和水土資源,從源頭上減少污染物排放,也能倒逼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高我國經濟發展綠色水平。
“十一五”規劃首次把單位國内生産總值能源消耗強度作為約束性指标,“十二五”規劃提出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現在看,這樣做既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根據當前資源環境面臨的嚴峻形勢,在繼續實行能源消費總量和消耗強度雙控的基礎上,水資源和建設用地也要實施總量和強度雙控,作為約束性指标,建立目标責任制,合理分解落實。要研究建立雙控的市場化機制,建立預算管理制度、有償使用和交易制度,更多用市場手段實現雙控目标。
第七,關于探索實行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經過長期發展,我國耕地開發利用強度過大,一些地方地力嚴重透支,水土流失、地下水嚴重超采、土壤退化、面源污染加重已成為制約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突出矛盾。當前,國内糧食庫存增加較多,倉儲補貼負擔較重。同時,國際市場糧食價格走低,國内外市場糧價倒挂明顯。利用現階段國内外市場糧食供給寬裕的時機,在部分地區實行耕地輪作休耕,既有利于耕地休養生息和農業可持續發展,又有利于平衡糧食供求矛盾、穩定農民收入、減輕财政壓力。
實行耕地輪作休耕制度,國家可以根據财力和糧食供求狀況,重點在地下水漏鬥區、重金屬污染區、生态嚴重退化地區開展試點,安排一定面積的耕地用于休耕,對休耕農民給予必要的糧食或現金補助。開展這項試點,要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不影響農民收入為前提,休耕不能減少耕地、搞非農化、削弱農業綜合生産能力,确保急用之時糧食能夠産得出、供得上。同時,要加快推動農業走出去,增加國内農産品供給。耕地輪作休耕情況複雜,要先探索進行試點。
第八,關于實行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生态環境特别是大氣、水、土壤污染嚴重,已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突出短闆。扭轉環境惡化、提高環境質量是廣大人民群衆的熱切期盼,是“十三五”時期必須高度重視并切實推進的一項重要工作。現行以塊為主的地方環保管理體制,使一些地方重發展輕環保、幹預環保監測監察執法,使環保責任難以落實,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現象大量存在。綜合起來,現行環保體制存在4個突出問題:一是難以落實對地方政府及其相關部門的監督責任,二是難以解決地方保護主義對環境監測監察執法的幹預,三是難以适應統籌解決跨區域、跨流域環境問題的新要求,四是難以規範和加強地方環保機構隊伍建設。
建議稿提出的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主要指省級環保部門直接管理市(地)縣的監測監察機構,承擔其人員和工作經費,市(地)級環保局實行以省級環保廳(局)為主的雙重管理體制,縣級環保局不再單設而是作為市(地)級環保局的派出機構。這是對我國環保管理體制的一項重大改革,有利于增強環境執法的統一性、權威性、有效性。這項改革要在試點基礎上全面推開,力争“十三五”時期完成改革任務。
第九,關于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當前,我國人口結構呈現明顯的高齡少子特征,适齡人口生育意願明顯降低,婦女總和生育率明顯低于更替水平。現在的生育主體是80後、90後,他們的生育觀念變化了,養育孩子的成本也增加了,同時社會保障水平提高了,養兒防老的社會觀念明顯弱化,少生優生已成為社會生育觀念的主流。一方面,據調查,實施一方是獨生子女的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以來,全國符合政策條件的夫婦有1100多萬對。截至今年8月底,提出生育二孩申請的隻有169萬對,占比為15.4%。另一方面,我國人口老齡化态勢明顯,2014年60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已經超過15%,老年人口比重高于世界平均水平,14歲以下人口比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勞動年齡人口開始絕對減少,這種趨勢還在繼續。這些都對我國人口均衡發展和人口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戰。
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可以通過進一步釋放生育潛力,減緩人口老齡化壓力,增加勞動力供給,促進人口均衡發展。這是站在中華民族長遠發展的戰略高度促進人口均衡發展的重大舉措。國家衛計委等部門經過認真測算,認為實施這項政策是可行的。
同志們!讨論、修改、通過“十三五”規劃建議,是這次全會的主要任務。做好這項工作,對指導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編制、引領“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大家要全面把握和深刻領會建議稿提出的目标、理念、任務、舉措,認真思考,深入讨論,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使建議稿更加完善。最後,讓我們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共同把這次全會開好。
提高教育質量
教育部部長 袁貴仁
(2015年11月09日 來源:光明日報)
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強調“提高教育質量”,這是我們黨站在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部署,集中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對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視和殷切期望,為“十三五”時期教育改革發展指明了方向。
一、提高教育質量是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性工作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教育的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顯。隻有不斷提高教育質量,實現“教育現代化取得重要進展,勞動年齡人口受教育年限明顯增加”的目标要求,才能确保我國邁進創新型國家和人才強國行列,人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健康素質明顯提高,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堅實基礎。
“十二五”時期是我國教育事業發展很不平凡的五年。以實施《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為引領,我國教育總體發展水平進入中上收入國家行列。學前教育毛入園率提前兩年實現規劃目标,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全面推進,新增勞動力絕大部分接受過高中以上教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框架基本形成,高等教育綜合實力和貢獻力明顯增強,繼續教育資源進一步擴大,民族教育快速發展,殘疾學生受教育權利得到較好保障。各級各類教育發展水平明顯提高,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十三五”時期我國教育将進入提高質量的新階段。《建議》堅持“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提出了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所有這些發展理念的落實,都必須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更加注重加強教育和提高人力資本素質”的要求,把提高教育質量擺在更加重要的戰略位置。從堅持創新發展看,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教育創新為各方面創新提供知識、技術和人才支撐,花大氣力抓好教育是創新發展的根本大計。必須加快教育體制改革,全面提高高校基礎研究能力。着力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從堅持協調發展看,我國經濟發展方式正在加快轉變,經濟增長将更多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通過教育加快提升人力資本素質是未來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隻有全面高質量的教育,才能更好地服務于協調發展。從堅持綠色發展看,推進美麗中國建設既豐富和拓展了教育的服務領域,又對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積極參與和支撐低碳循環發展,加強資源環境國情和生态價值觀教育,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從堅持開放發展看,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現代化教育的基本特征。要站在統籌國内國際兩個大局的高度,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通過開放把中國教育辦得更好,更好地服從服務于國家建設和對外開放戰略大局。從堅持共享發展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們的奮鬥目标。我們要真正把工作重點轉到提高教育質量上來,讓每個孩子都能接受公平的有質量的教育,使全體人民在教育改革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
二、提高教育質量必須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從确保黨和國家興旺發達、長治久安的戰略高度,多次就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作出重要指示。《建議》進一步強調:“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深化教育改革,把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作為重點任務貫徹到國民教育全過程。”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體現了新時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實施素質教育的時代要求,是教育系統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核心所在,是“十三五”時期提高教育質量的關鍵。
(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必須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
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宗旨。衡量一個學校辦得好不好,一個地方教育辦得好不好,關鍵看給國家和社會提供了多少高質量人才和高質量成果。要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與生産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為每個學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促進每個學生主動地、生動活潑地發展。要把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作為教育的重要方向,全面适應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的需求,在服務中體現教育的地位、作用和價值。
(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必須與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緊密結合
習近平總書記明确指出,“核心價值觀,其實就是一種德,既是個人的德,也是一種大德,就是國家的德、社會的德”。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他們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從小抓起、從學校抓起,真正落實到教材課堂中,落實到文化育人中,落實到實踐活動中,落實到政策制度中。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要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同公民思想道德建設和社會誠信建設,同民族團結教育,同提高法治意識、環境意識、國防意識等緊密結合,形成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強大合力。
(三)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必須把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作為工作重點
人才培養的質量,不應隻看學生考試分數,更根本的是看學生是否具備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要面向全體學生,牢固樹立人人成才觀念、多樣化人才觀念、終身學習觀念和系統培養觀念,更加注重教學、科研、實踐緊密結合,更加注重學校之間、校企之間、學校與科研機構之間協同育人,努力形成體系開放、機制靈活、渠道互通、選擇多樣的人才培養體制。要适應國家和社會發展需要,遵循教育規律、教學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更加注重學思結合、知行統一、因材施教,為黨和人民事業培養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提高教育質量必須全力落實促進公平、優化結構、深化改革的重大任務
根據《建議》的部署,“十三五”時期教育改革發展要以促進公平為基本要求、以優化結構為主攻方向、以深化改革為根本動力,在提高教育質量上下大力氣、下苦功夫,加快實現教育現代化。
(一)提高教育質量,必須大力促進教育公平
現代化的教育是公平的教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努力讓每個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機會,努力讓13億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獲得發展自身、奉獻社會、造福人民的能力”。《建議》對促進教育公平的部署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堅持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續方向,“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加快城鄉義務教育公辦學校标準化建設”,加強義務教育基本公共服務,全面改善貧困地區薄弱學校辦學條件,保障留守兒童和進城務工人員随遷子女同樣受到良好教育,逐步縮小城鄉、區域、校際差距。二是實現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堅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發展學前教育,鼓勵普惠性幼兒園發展”,“辦好特殊教育”,提高貧困地區基礎教育質量,保障公民依法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三是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資源。強化政府促進教育公平的主體責任,“逐步分類推進中等職業教育免除學雜費,率先從建檔立卡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實施普通高中免除學雜費。”“完善資助方式,實現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全覆蓋”,阻斷貧困代際傳遞;暢通農村和貧困地區學子縱向流動的渠道,進一步增加農村學生上重點高校人數,讓每個孩子都有機會通過教育改變自身命運。
(二)提高教育質量,必須着力優化教育結構體系
現代化的教育應當有合理的結構體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更好支持和幫助職業教育發展,建立人才培養的協調機制,紮根中國大地辦大學,使我國教育越辦越好、越辦越強。《建議》将優化教育結構體系作為提高教育質量的重點,作出了三個方面部署。一是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推進産教融合、校企合作”,推進現代學徒制試點、集團化辦學、校企一體化辦學、“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推進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二是優化學科專業布局和人才培養機制。适應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鼓勵具備條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重點擴大應用型、複合型、技能型人才培養規模。三是全面提升高校教學水平和創新能力。加快建立高校分類設置、分類撥款和分類評估制度,形成辦出特色、争創一流的長效機制;以支撐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服務經濟社會為導向,“使若幹高校和一批學科達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提升我國高等教育綜合實力和國際競争力;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辦好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鼓勵以創業帶動就業,努力造就大衆創業、萬衆創新的生力軍;加強基礎研究,注重原始創新,支持高校參與建設一批國家技術創新中心,重視颠覆性技術創新;繁榮發展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建設中國特色新型高校智庫,為科學民主決策提供高質量的智力支持。
(三)提高教育質量,必須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
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必須加快教育改革步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深化教育改革,創新教育方法,努力形成有利于創新人才成長的育人環境。《建議》重點從四個方面對教育領域綜合改革作出了部署。一是落實并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和教育教學改革。推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建立個人學習賬号和學分累計制度,暢通繼續教育、終身學習通道”,形成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考試招生模式,健全促進公平、科學選才、監督有力的體制機制,構建銜接溝通各級各類教育、認可多種學習成果的終身學習“立交橋”。二是推進教育信息化。加快教育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構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的有效機制,完善國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統。三是完善教育督導,加強社會監督。深入推進教育管辦評分離,構建政府、學校、社會之間新型關系,健全國家教育督導制度,引導社會參與監督學校管理和改革,提高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四是支持和規範民辦教育發展。“鼓勵社會力量和民間資本提供多樣化教育服務”,健全公共财政對民辦教育的扶持政策,加強民辦學校内部制度建設,保障民辦學校、學生、教師合法權益。
四、努力為提高教育質量提供堅強保證
實現“十三五”時期提高教育質量的目标任務,要始終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不斷提高領導教育事業科學發展能力,努力把中央的決策部署落到實處。
(一)加強和改善黨對教育工作的領導
要堅持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完善各級黨委和政府領導教育改革發展的體制機制,及時研究解決提高教育質量的重大問題和群衆關心的熱點問題。健全各級各類學校黨的組織,堅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學校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發揮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和先鋒模範作用。要堅持不懈地加強思想政治工作,高度重視做好意識形态工作,加強網上思想文化陣地建設,切實維護學校和諧穩定。教育系統各級黨組織要落實好黨風廉政建設的主體責任和監督責任,把守紀律講規矩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二)大力提升依法治教能力
要善于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提高教育質量,加快教育法律一攬子修訂,努力把教育改革發展納入法治化軌道。教育部門要依法行政,健全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制度,持續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學校要依法辦學,加強黨的建設,完善内部治理結構,全面推動章程建設,面向社會依法自主辦學。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切實增強教育系統幹部師生尊法學法守法用法自覺性。
(三)全面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要把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作為提高教育質量最重要的基礎工作來抓,引導廣大教師做黨和人民滿意的“四有”好老師。健全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不斷提高教師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道德水平,加大對學術不端行為的懲治力度。落實好《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年)》,着力加強鄉村教師隊伍建設,全面推開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改革,改善教師待遇,關心教師成長,維護教師權益,吸引、鼓勵、支持優秀人才長期從教、終身從教。大力宣傳優秀教師先進典型,讓尊師重教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标、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歸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我們要堅持“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為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偉大勝利作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