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評論員:引領民族複興的戰略布局——一論協調推進“四個全面”
【《人民日報 》2015年2月25日】 再沒有什麼使命,比引領一個民族走向複興更光榮;再沒有什麼事業,比團結十幾億人民共圓夢想更崇高。
這是一個嶄新的起點。2012年11月,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接過曆史的接力棒,在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人民接續奮鬥的基礎上,繼續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謀劃民族複興的偉大事業,續寫這無上的光榮。國家博物館,《複興之路》展覽中思接千載,追尋中國夢。深圳蓮花山,鄧小平銅像前再展宏圖,激蕩改革潮。紀念“八二憲法”頒行,重申依憲治國、依法執政,塑造法治魂。力行八項規定,以上率下言出必果,堅守生命線……履新第一個月,起筆落墨之際,前進航标已然确立。兩年多來,從黨的十八大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再到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要求“全面依法治國”、黨的群衆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宣示“全面從嚴治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清晰展現。
曆史,從來都是在直面問題中展開其波瀾壯闊的畫卷。經濟總量領先下的人均落後,先富起來之後的共富挑戰,資源環境約束下的轉變壓力,創新能力與發展需求脫節,國内外安全風險疊加交織,治理現代化目标任重道遠……習近平總書記堅持問題導向和科學思維,以當代中國共産黨人的全局視野和戰略眼光,堅定中國自信、立足中國實際、總結中國經驗、針對中國難題,提出“四個全面”戰略布局。這“四個全面”,是從我國發展現實需要中得出來的,是從人民群衆的熱切期待中得出來的,是為推動解決我們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提出來的,立足治國理政全局,抓住改革發展穩定關鍵,統領中國發展總綱,确立了新形勢下黨和國家各項工作的戰略方向、重點領域、主攻目标。
第一次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定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第一次将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标,确定為“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第一次将全面依法治國,論述為全面深化改革的“姊妹篇”,形成“鳥之兩翼、車之雙輪”;第一次為全面從嚴治黨标定路徑,要求“增強從嚴治黨的系統性、預見性、創造性、實效性”,鍛造我們事業更加堅強的領導核心。每一個“全面”,都是一整套結合實際、繼往開來、勇于創新、獨具特色的系統思想,閃耀着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的理論光輝。“四個全面”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得益彰,是我們黨治國理政方略與時俱進的新創造、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踐相結合的新飛躍。
馬克思說:“理論在一個國家實現的程度,總是決定于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四個全面”戰略思想和戰略布局,正是中國“發展起來以後”,更加注重發展和治理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的必然選擇。兩年多來,統籌改革發展穩定,各項舉措力度空前,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态;推進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破局開篇,公平正義成為全面小康的重要着眼點;推進治黨治國治軍,反腐倡廉純潔隊伍,正風肅紀凝聚人心;運籌内政外交國防,中國夢與亞太夢、世界夢同頻共振……短短兩年多時間,科學統籌、協調推進重大決策部署,讓局面為之而變、氣象為之而新、民心為之而振。事實充分證明,“四個全面”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的戰略抓手。
“既要注重總體謀劃,又要注重牽住‘牛鼻子’”。2015年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對辯證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和方法論的闡述,也是對“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哲學基礎的揭示。“四個全面”,既有目标又有舉措,既有全局又有重點,每一個“全面”都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發展是時代的主題和世界各國的共同追求,改革是社會進步的動力和時代潮流,法治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保障,從嚴治黨是執政黨加強自身建設的必然要求。四者不是簡單并列關系,而是有機聯系、相互貫通的頂層設計。建成小康社會、煥發改革精神、增強法治觀念、落實從嚴治黨,“四個全面”的主線,勾繪出的是社會主義中國的未來圖景。
很多時候,隻有站在曆史的峰巒之上,才能更清晰地洞察時代風雲,更準确地把握前進方向。90多年來,從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基礎;到确定改革開放這一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廣闊道路,幾代共産黨人接力探索的過程,如此艱辛,也如此壯闊。“四個全面”的關鍵就在于堅持中國道路、增創中國優勢。這一戰略布局,統一于民族複興的偉大夢想,統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統一于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統一于我們正在進行的具有許多新的曆史特點的偉大鬥争。它兼顧中國特色和世界潮流,體現中國與世界的深刻互動,深化了對共産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是中國和中國人民闊步走向未來的關鍵抉擇。
站在曆史與未來的交彙點,更偉大的征程正在我們面前展開。謀小康之業、揚改革之帆、行法治之道、築執政之基,這是一場艱苦的奮鬥,也是一次豪邁的進軍。行走在複興之路上,中國的昨天,雄關漫道真如鐵;中國的今天,人間正道是滄桑;中國的明天,直挂雲帆濟滄海。
人民日報評論員:讓全面小康激蕩中國夢——二論協調推進“四個全面”
【《人民日報》2015年2月26日】 夢想是最令人心動的旋律,又是最引人奮進的動力。人民的夢想是什麼樣子?
“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适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2012年11月15日,剛剛當選中共中央總書記的習近平,用樸實的語言,道出了人民心中的夢想,撥動了海内外中華兒女的心弦。這個夢想,是人民對民族複興的美好憧憬,是全面小康的群衆表達,是黨的十八大描繪的全面小康藍圖的生動呈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标”,習近平總書記的莊重承諾,展現的是我們黨執政的宗旨信念和奮鬥情懷。
“中國已經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實現這個目标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習近平總書記第一次把全面小康放在中國夢的大格局中,把全面小康目标升華成民族複興的重要裡程碑。今天的神州大地上,全面小康與中國夢相互激蕩成人民生活的幸福圖景,凝聚為全社會的“最大公約數”,在中國夢的交響曲中增添了更優美的旋律,成為中國共産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奮鬥的時代主題。
然而,全面小康怎樣建成?難點如何破解?這不僅關系全面小康的實現,更關系中國夢的奠基,是推進當代中國發展進步必須回答的重大課題。兩年多來,習近平總書記足迹遍及甘肅、湖北、湖南、内蒙古、新疆、福建、江蘇、雲南等20多個省區市,念茲在茲的是億萬人民的小康生活,奔波謀劃的是當代中國的發展大計。總書記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新要求,準确把握當代中國實際,精準聚焦全面小康難點,科學回答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面臨的諸多重大問題。
全面小康,核心就在全面。這個“全面”,體現在覆蓋的人群是全面的。它是不分地域的全面小康,是不讓一個人掉隊的全面小康。踏訪河北阜平“看真貧”,給獨龍族鄉親們回信希望“加快脫貧緻富步伐”,延安座談“革命老區脫貧緻富”,從就任總書記之初到羊年春節之際,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别是在貧困地區”“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一個民族都不能少”“不能丢了農村這一頭”“決不能讓一個蘇區老區掉隊”……這一系列論斷,充分體現了把13億多人全部帶入全面小康的堅定決心。
這個“全面”,也體現在涉及的領域是全面的。我們要建成的全面小康,是“幹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找到全社會意願和要求的最大公約數”的全面小康,是“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建設農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的全面小康,是“國家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強,全國各族人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的全面小康,是“讓人民群衆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的全面小康,是“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全面小康,是“以改革創新精神開拓國防和軍隊建設新局面”“為實現中國夢提供堅強力量支撐”的全面小康……方方面面,着眼的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民主權利如何保障?貧困窪地如何弭平?三農難點如何攻克?文化挑戰如何應對?生态瓶頸如何突破?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就是補齊發展短闆的過程,就是提升小康水平線的過程。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從根本上說是發展問題。在發展進入新階段、經濟進入新常态的今天,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論述,抓住發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瞄準的是經濟、社會和人的素質的全面提升。發展是當今世界潮流,發展是當今中國主題。無論是“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還是“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戰略思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标,體現的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屬性和必然要求。
小康,這個中國人千百年來的夢想,今天已經被中國共産黨人賦予了更深刻的内涵。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處于引領地位的戰略目标。然而,要把一個人口比歐盟、美國、日本加起來還多的大國帶入全面小康,這是人類曆史上從未有過的偉大壯舉,不可能一蹴而就。隻有全面深化改革,破除利益藩籬,實現全面小康才有動力;隻有全面依法治國,建立規則秩序、推進公平正義,實現全面小康才有保障;隻有全面從嚴治黨,鍛造領導核心、提供政治支撐,實現全面小康才有保證。以全面深化改革破解民族複興進程中的深層次矛盾問題,以全面依法治國确保現代化建設有序進行,以全面從嚴治黨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和群衆基礎,才能繪就全面小康的宏圖。
新的征程正在展開。小康這個穿越無數苦難與輝煌歲月的執着夢想,已經觸手可及。曆史的接力棒傳到我們手中,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将由我們親手完成。“繼續發揚筚路藍縷、以啟山林那麼一種精神,繼續保持空談誤國、實幹興邦那麼一種警醒”,我們就一定能“把人民的期待變成我們的行動,把人民的希望變成生活的現實”。
人民日報評論員:改革讓中國道路越走越寬廣——三論協調推進“四個全面”
【《人民日報》2月27日】 曆史是過去的現實,現實是未來的曆史。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标志,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至今已經走過30多年曆程;從現在起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算來大約也是30多年。站在這樣的曆史節點,改革将如何拓展中國道路,我們又該怎樣激發改革動力?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關鍵一招。”從履新不到一個月就去“得風氣之先”的廣東考察,宣示“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到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全面深化改革為主題,擘畫改革新藍圖、吹響改革集結号,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站在全局和曆史的高度,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布局,實現了改革理論和政策的一系列重大突破,形成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戰略思想。如果說,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特色,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推進改革,用全局觀念和系統思維謀劃改革,就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深化改革最鮮明的特征。黨的改革方略步入一個全新高度,中國改革開放進入了一個全新境界。
論方向,“改革開放是有方向、有立場、有原則的”,是“不斷推動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而不是對社會主義制度改弦易轍”;論目标,要“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論思路,要堅持“戰略思維、辯證思維、法治思維、系統思維、底線思維和創新思維”;說關系,要處理好“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的關系、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的關系、頂層設計和摸着石頭過河的關系、膽子要大和步子要穩的關系、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講落實,要“正确推進改革、準确推進改革、有序推進改革、協調推進改革”……幹淨利索的思路,邏輯缜密的闡述,體大思精的布局,習近平總書記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讓中國新一輪改革方向明确、路徑清晰。在被視為“全面深化改革元年”的2014年,改革呈現加快推進之勢,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确定的80個重點改革任務基本完成,中央有關部門還完成了108項改革任務,共出台370條改革舉措……數量之多、頻率之高、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正化為新一輪改革聲勢奪人的大潮。
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梳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重要論述,根本在“改革”,關鍵在“深化”,重點在“全面”。體現在認識論上,就是堅持系統思維,強調不能以偏概全、不能片面理解。比如,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标,“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與“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一個有機整體,不能顧此失彼、斷章取義。比如,既要講“市場的決定性作用”,也要講“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既要講如何分好“蛋糕”,也要講如何做大“蛋糕”。歸根到底,全面深化改革是立足國家整體利益、根本利益、長遠利益進行部署的,對黨和人民事業有利的,對最廣大人民有利的,對實現黨和國家興旺發達、長治久安有利的,該改的就要堅定不移改。
“改革開放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堅持全面改革,在各項改革協同配合中推進。”體現在方法論上,就是要“審大小而圖之,酌緩急而布之,連上下而通之,衡内外而施之”,充分考慮各項改革舉措之間的關聯性、耦合性,努力做到眼前和長遠相統籌、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漸進和突破相銜接,協調各方利益關系,最大限度減少阻力。同時,也要立足全局抓大事,善于抓住“牛鼻子”,以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作為突破口,在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鍵點上集中發力,使各項改革舉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實施過程中相互促進、在實際成效上相得益彰,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上形成總體效應、取得總體效果。
茫茫九脈流中國,縱橫當有淩雲筆。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改革循着從易到難、從局部到全局、從增量到存量的順序展開。今天的改革,遇到的困難就像一筐螃蟹,抓起一個又牽起另一個,必須全面啟動;涉及的利益關系錯綜複雜、環環相扣,需要頂層設計。與過去相比,今天的改革既呼喚堅定果敢的行動、百折不回的信念,也呼喚全面系統的認識論、攻堅克難的方法論。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改革的一系列重要論斷,有“沖破思想觀念障礙,突破利益固化藩籬”的勇氣,有“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的決心,有“改革開放隻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的堅韌,有“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的氣魄,針對的是當今中國的基本國情和時代特點,直面的是改革深水區攻堅期的特殊階段,回應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新要求,彰顯了當代共産黨人執着的改革品格、鮮明的改革氣質、奮發的改革精神。今天的改革,不隻為了應對挑戰,更是為了把握機遇;不隻為了短期目标,更是為了圖之長遠;不隻是時代要求,更是曆史責任。全面深化改革要塑造的,是一個更有實力引領時代的社會主義中國。
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下審視,改革既是驅動力,也是凝聚力;既是方法路徑,也是精神内核。對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改革是貫穿始終的不變邏輯,也是實現這一宏偉目标的具體曆史實踐。對于全面依法治國,改革是齊頭并進的姊妹篇,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法治保障,全面依法治國也需要深化改革。對于全面從嚴治黨,改革是黨自我淨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根本途徑,黨的領導則是實現改革發展目标的根本保證。把全面深化改革放在“四個全面”中去定位,放在曆史和現實的坐标中去把握,我們才能深刻理解為何新一輪改革要在各個領域統籌推進,為何全面深化改革是推動發展的強大動力。
實踐發展永無止境,解放思想永無止境,改革開放永無止境。“現在我們幹的是中國幾千年來從未幹過的事。這場改革不僅影響中國,而且會影響世界”。回望改革曆程,話音猶在耳畔。在千帆競發的時代洪流中,認真落實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布局,最大範圍凝聚改革力量,最大程度增強改革信心,我們将再次向世界宣示:中國共産黨人的激情和夢想長存、決心和勇氣仍在,全面深化改革必将不斷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成為實現中國夢的不竭動力。
人民日報評論員:法治讓國家治理邁向新境界——四論協調推進“四個全面”
【《人民日報》2月28日】多少年來,在人們心目中,改革,就是解放思想敢于突破陳規,就是放開手腳打破條條框框。正因如此,“凡屬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據”“确保在法治軌道上推進改革”,當習近平總書記在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會議上為改革劃定“法治邊界”時,給世界留下的印象極其深刻。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治國理政的決策中,在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中,全面深化改革與全面依法治國,被視為“鳥之兩翼”“車之雙輪”,成為上下貫通的“姊妹篇”,推動我們的事業滾滾向前。
循此回望,一條治國理政的主線,清晰可見。2012年12月,履新不到一個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首都各界紀念現行憲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會上莊嚴宣示,“依法治國,首先是依憲治國;依法執政,關鍵是依憲執政”。2013年3月,剛剛當選國家主席,習近平向全國人民鄭重宣誓,“我将忠實履行憲法賦予的職責”。兩個場景,一種态度:尊重法律、厲行法治,是必須把握好的施政之要。基于30多年的法治實踐,經過兩年多的法治探索,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集理論和實踐之大成,繪就全面依法治國新藍圖,為法治中國建設标定新的裡程碑。
全面依法治國,對于中國這樣一個有數千年人治傳統的國家來說,無疑是國家治理領域一場廣泛而深刻的革命。昭告“沒有法律之外的絕對權力”,彰顯法治權威;強調“政府職能轉變到哪一步,法治建設就要跟進到哪一步”,發揮法治力量;告誡“讓人民群衆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完善法治實踐;要求“領導幹部要做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模範”,塑造法治信仰……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全面依法治國,開闊了法治的格局、豐富了法治的内涵、拓展了法治的外延,讓全面依法治國成為治國理政思想重要組成部分,助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走向新境界。
将全面依法治國确立為重大戰略布局的一環,标志着依法治國按下“快進鍵”、進入“快車道”。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等,從頂層設計的角度,回答法治統一性的問題;“五大法治體系”“三個共同推進”“三個一體建設”,從國家治理的角度,回答法治協調性的問題;“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從參與主體的角度,回答法治系統性的問題。特别是回答了黨的領導與依法治國關系這一根本問題,既明确中國共産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處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地位,也強調社會主義法治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黨的領導必須依靠社會主義法治。對法治認識的不斷深化,正是執政黨在現代化進程中的自我超越、自我提升。
把全面依法治國放到當前中國發展的棋局中,才能體會這一戰略部署的重大現實意義。黨的十八大以來,改革發展穩定、内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無不以法治為框架、用法治作支撐、由法治來貫穿。從簡政放權不斷深入,到民生事業逐漸完善;從經濟改革大刀闊斧,到黨的建設抓鐵有痕,法治都提供了制度保障。如果把治國比喻成一本大書,那麼法治就是大綱,綱立文順、綱舉目張。治理體系中,法治體系成為關鍵一環;治理能力中,依法治國成為重要内容,法治的引領和規範,确保我國社會在深刻變革中既生機勃勃又井然有序。
在更大的坐标系中審視,一個鮮明的感受是,無論是在改革開放30多年曆程中,還是在中國現代化百年征途上,或是世界社會主義幾百年演進中,全面依法治國的戰略舉措,都标志着一個全新的探索。将依法治國提升到“為子孫萬代計,為長遠發展謀”的高度,将目标設定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全面依法治國的戰略部署,立足點是堅持中國道路、完善中國制度。作為治國重器,全面依法治國書寫的是法治史的新篇章,開啟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征程。
在“四個全面”中,全面依法治國這一戰略舉措,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從嚴治黨相輔相成,共同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戰略目标提供基本動力、基本保障、基本支撐。法治是框架和軌道,也是理念和方法。重大改革需要于法有據,改革成果需要法治固化,全面依法治國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穩定性、規範性;依法治國首先要依規治黨,依規治黨才能依法治國,全面依法治國與全面從嚴治黨本質一緻、辯證統一。沒有全面依法治國,國家生活和社會生活就不能有序運行,就難以實現社會和諧穩定;沒有全面依法治國,我們就治不好國、理不好政。在法治确定為黨治國理政基本方式的今天,全面依法治國必須抓住領導幹部這個關鍵少數。隻有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要求的,全社會都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把法治思維、法治方式貫徹到治國理政的全過程、落實到改革發展的大棋局,法治才能成為中國前進的堅強保障,從而實現經濟發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會公正、生态良好。
“法者,治之端也。”要跳出曆史周期律、實現長期執政,要走好中國道路、實現長治久安,就必須落實好全面依法治國的戰略部署。沿着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建設法治中國,我們一定能在“四個全面”相互激蕩的偉大進程中,繪就民族複興的宏偉藍圖。
人民日報評論員:從嚴治黨鍛造堅強領導核心——五論協調推進“四個全面”
【《人民日報》3月1日】“8000多萬中國共産黨黨員與13億中國人民一起……凝聚成13億的中國力量”,當熱播宣傳片《中國共産黨與你一起在路上》以變幻的場景呈現一個古老而又朝氣蓬勃的中國,人們在光影交錯的時空激蕩中深切感受到,“中華号”巨輪行穩緻遠,需要從容駕馭的領航者;中國現代化列車馳向遠方,需要強勁有力的火車頭。
這是一組每每讀來讓人心生感慨的數據。國家統計局在21個省區市開展的民意調查顯示,87.3%的群衆認為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與以往相比有好轉,77.1%的群衆認為查處領導幹部違紀違法案件有力度。這是全面從嚴治黨形勢下正風肅紀的可觀實績,是黨的建設進程中從嚴從實的初步戰果。
“打鐵還需自身硬”“我們的責任,就是同全黨同志一道,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切實解決自身存在的突出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上任伊始的中外記者見面會上,将對民族的責任、對人民的責任、對黨的責任,落腳到從嚴治黨、使黨始終成為堅強領導核心上。
黨的十八大閉幕不到一個月,中央就制定出台八項規定,發出正風肅紀、從嚴治黨的強烈信号,全黨全社會為之一振。“開弓沒有回頭箭”,兩年多來,從堅持不懈反“四風”,上緊作風建設發條,到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打,深入推進反腐倡廉建設;從深入開展黨的群衆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使廣大黨員幹部受到猛擊一掌的警醒,到從嚴管理幹部,完善黨的建設制度、黨内法規體系,全方位、高标準的管黨治黨舉措,刷新了黨風政風,深得黨心民心,寫下了黨的建設新篇章,開創了全面從嚴治黨的新局面。在繼承優良傳統、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習近平總書記在我們黨90多年曆史上首次提出“全面從嚴治黨”,既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偉大事業和偉大工程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曆史意義。
中國共産黨與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構成了當代中國最為關鍵的“命運共同體”。“既然黨和國家前途命運交給了我們,就要擔當起這個責任”。正是基于“腐敗問題越演越烈,最終必然會亡黨亡國”的憂患意識,習近平總書記多次重申“黨的作風關系人心向背,關系黨的生死存亡”,号召全黨及時解決影響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鬥力的問題,認真醫治損害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的病症,堅決祛除滋生在黨的健康肌體上的毒瘤,在理論和實踐上不斷開創全面從嚴治黨的新境界。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中央八項規定為肇始,以作風建設為突破口,以黨的群衆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為抓手,以反腐倡廉為動力,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思想在實踐中不斷成熟。全面從嚴治黨,核心問題是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衆的血肉聯系,始終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重點是從嚴治吏、正風反腐、嚴明黨紀,目标是增強自我淨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确保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
這是黨的建設規律的新探索。焦裕祿紀念館的深情駐足,民主生活會上的以心換心,中央紀委全會上的諄諄告誡,群衆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的親力親為……習近平總書記等中央領導同志的身體力行,全黨同志的積極參與,不斷诠釋着“全面從嚴治黨”的豐富内涵。“全面”是基礎,它是思想建黨和制度治黨的緊密結合,既要靠教育也要靠制度,一柔一剛,同向發力;它是建章立制和執行落實的有機統一,既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裡,又落實主體責任和監督責任,強化守紀律、重申守規矩;它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雙向互動,既要領導帶頭、以上率下,又要層層傳導壓力,全黨動手、全黨參與。
黨要管黨,才能管好黨;從嚴治黨,才能治好黨。從嚴治黨,關鍵在治、要害在嚴。全面從嚴治黨,意味着黨的建設要在“嚴”字上鉚足力氣、下足功夫。思想上要把好“總開關”,作風建設要以“釘釘子精神”一抓到底,制度落實強調“抓鐵有痕、踏石留印”,反腐敗鬥争強調“不定指标、上不封頂,凡腐必反,除惡務盡”……教育要嚴、标準要嚴、執紀要嚴、懲治要嚴、制度要嚴,“嚴”是貫穿始終的主線。對我們這樣一個大黨大國來說,從嚴治黨更有其自身規律。全面從嚴治黨,體現了治标和治本的統籌兼顧、自律和他律的雙管齊下。這一黨建戰略思想,開創了黨建新格局,表明我們黨對新形勢下黨建規律、治國理政規律有了新探索、新認識、新創見。
“大盤取厚勢,官子有妙手。”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全面從嚴治黨體現了偉大事業與偉大工程的統一,體現了黨的建設與治國理政的統一。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發展必須有一個主軸,中華民族走向繁榮、富強和文明,必須有一個堅強的領導核心,這個領導核心無可替代,就是執政的中國共産黨。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最根本的是堅持黨的領導不動搖。黨的領導是“四個全面”之魂、戰略中軍帳之帥。全面從嚴治黨,鍛造堅強領導核心,就能為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提供方向指引,防止在大的問題上出現颠覆性錯誤;就能不斷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使黨始終成為全國人民的主心骨,為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提供政治保證,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标凝聚共識、凝聚力量。
“天下将興,其積必有源。”我們比曆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目标。從苦難到輝煌,從貧弱走向複興,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産黨人把民族複興推進到今天這樣的境界,我們這一代中國共産黨人的曆史責任,就是要堅持不懈全面從嚴治黨,通過持之以恒的努力,使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提供最堅強的政治保證。